盧宏明
(四川省米易中學校,四川 米易)
幾千年來,中華大地的秀麗河山被無數文人雅士稱道。然而,隨著近現代工業化的進程,自然環境所受到的破壞越來越嚴重,生態環境逐漸出現危機。人類對自然無休止的索取遭到了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一系列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在自我反思中認識到工業發展不能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工業需要人類抱著更加文明和敬畏的態度對待大自然,主動保護生態文明,積極創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多種途徑中,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覷。高中地理教學的涉及面廣,地域性和綜合性強,能使學生對具體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更清晰的認識。在高中教育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深入培養學生保護生態文明的觀念,使之終身踐行這一環境觀和生態觀,成為有素質的人。
地理學科主要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研究內容本身就包含了生態文明的理念。特別是荒漠化的防治、開發節水農業等內容,這些內容體現了一個共同的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所倡導的自然觀,二者不謀而合。同時,高中地理教育要求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恢復已被破壞地區的生態,保護現有的良好生態環境。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下,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二者可以協調。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為生態文明奠定思想基礎。
由此觀之,高中地理無論是從教學內容還是思想觀念都與生態文明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高中教育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有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是值得推崇的教學方式。
將高中地理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相結合,雖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但要行之有效,還需要綜合性的措施,協調各方面的條件,從教育部門到學校再到學生,需要建立一套教育體系。
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僅是與地理學科相關的一種思想,更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不僅僅關乎個人,更關乎社會。當前許多高中教師為了保證學生學習課內知識、強化訓練的時間,將生態文明等思想教育的時間一再壓縮,殊不知沒有確立生態文明的思想,對地理學科的教學來說是一種損失。不僅僅是教學的損失,更是學生思想理念上的缺失。不懂得秉承生態文明的人、不懂得敬畏自然的人,在社會上不可能成為一個有著高素質高修養的人。因此,生態文明教育在地理學科中應當受到重視。
高中教材中有許多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知識,這些都是編者有意培養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表現。高中地理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時,需要著眼于教材,從教材上的知識點引入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同時,地理學科并不抽象,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地理對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短途的戶外旅行,對周邊生態環境進行實地調查。在參與社會實踐中,學生對書本上介紹的情況會有更為形象和深刻的認識,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平時,學校也可在“環境保護日”“世界節水日”等主題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在實踐中加深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
作為地理課程的授課人,地理教師肩負著進行教學活動和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任務。教師的教學能力往往能影響一個班級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思維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當代地理學科中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對高中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豐富的知識是教學輸出的前提,為了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師應當擴充自身的知識儲備,增長自己的見聞。除此之外,高中地理教師不能一味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該與時俱進,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技巧和方法相結合。由于地理本身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教師可以從身邊的一些現象挖掘知識點,給學生講授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和成長。
總而言之,生態文明教育是教育發展的一股潮流,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在高中階段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是值得探索和實踐的。生態文明的豐富內涵不可能僅僅依靠地理學科的滲透就能夠完成,但是作為與生態文明聯系密切的一門學科,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責無旁貸。作為高中地理老師,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提升自身生態文明教育水平,為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而努力,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