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新江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至今,敦煌研究面臨著“一帶一路”的倡議、國家的重視以及敦煌研究的材料全方位公開這三個機遇,還存在學界浮躁、高水平人才少、宏觀論著偏少這三點困難。在推進敦煌研究的過程中,也希望培養好優秀的敦煌學人才、希望《敦煌研究》雜志主動開拓把握學術命脈的專欄、希望爭取高質量稿件,做好絲綢之路考古與藝術研究的引領者。
關鍵詞:敦煌研究;絲綢之路考古與藝術;機遇;困難;希望
中圖分類號:K870.6;K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8)06-0140-02
作為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敦煌學研究者,作為《敦煌研究》編委會委員,多年來我對于敦煌研究的發展十分關注,對《敦煌研究》這個刊物也十分熱愛,希望《敦煌研究》這方敦煌學的重鎮能夠開拓領域,再創輝煌。
2018年的今天,我們如何定位敦煌研究,我想既有機遇,又有困難,也有希望。
機遇之一,是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全社會都對古代絲綢之路充滿了興趣,各行各業都需要補充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敦煌,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地,敦煌石窟是絲綢之路上的明珠,敦煌藏經洞文獻是反映絲綢之路上人類文明珍貴遺存的最佳資料。因此,推進絲綢之路的研究,必然帶動敦煌研究的進步。
機遇之二,是國家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對敦煌研究的重視。樊錦詩前院長作為中國歷史考古學界的代表,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召開的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會議,提出了包括敦煌學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劃,引起人文社科許多學科乃至一些相關政府部門對敦煌研究的關注,如外交部、文化部、教育部、國家文物局、中國藝術研究院紛紛召開會議,探討敦煌學發展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努力共同促進敦煌研究的發展。
機遇之三,是目前敦煌研究的材料已經全方位公開,海外所藏敦煌文獻的主要部分都以清晰的網絡圖片和彩色圖錄形式公布出版,敦煌石窟也正在以數字化高清圖片的形式陸續公布,敦煌石窟的考古報告已經開始正式出版,許多分類的敦煌圖像研究也陸續面世。這些材料的公布,推進了各個方面對敦煌研究的關注,掀起了敦煌研究全方位的行動,從各個方面投入敦煌研究的人也越來越多。
但是,在表面繁榮之后,敦煌研究也面臨一些困難。
困難之一,是現在學界比較浮躁。許多學者熱衷于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而許多學術會議的論文都不是新文章,而是已經發表的文章、一稿多投的文章,甚至是炒冷飯的文章,表面上學術非常繁榮,實際上內容大大縮水。
困難之二,是與剛剛改革開放之后涌現出的一批敦煌學研究大家相比,現在的敦煌研究隊伍中,專心投入、一心向學的高水平人才相對較少。敦煌研究隊伍人數的總量并不少,但在敦煌研究、絲綢之路研究總體需求大大增加、需要大力發展的當今時點上,我們所能看到的能夠擔當大任、撰著大著、推出傳世之作的突出人才卻不多。
困難之三,是敦煌學自身走向“碎片化”的研究。近年來發表的敦煌研究論著中,有許多單篇文獻的校對,敦煌研究中小人物的細致探討,極力強調中國是敦煌學中心,這些做法都不利于敦煌學發展,不利于敦煌學的國際化。而我們需要的有關敦煌學理論的探討,敦煌學宏觀論著卻很缺乏。
那么,希望在哪里?
希望之一,我們要努力培養人才,要培養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人才,培養優秀的人才。敦煌研究院老一代學者的培養人才方式,也就是一對一的以老帶新人的辦法,其實也是許多高等院校出人才的好辦法,應當努力實施。應當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比如利用敦煌研究院的博士后工作站,讓一些對敦煌學有熱情、對本專業有根基的年輕學者到敦煌去接受培訓,甚至敦煌研究院可以考慮建立像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的方式,加大對青年學子的引領和培訓。
希望之二,《敦煌研究》已經是一個在敦煌研究中具有相當權威地位的刊物,是敦煌學的核心期刊,是敦煌學人心目中的一面旗幟,大家都以在《敦煌研究》上發表論文為榮,因此我們擁有大量的作者、讀者,有非常充裕的稿源。但是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把門檻標高,對“碎片化”的小論題、小文章,要敢于退稿;我們要主動組稿,要發表大文章,必要時發表長文章,為此甚至不惜改變目前的雙欄版式,可以通欄排版,也可以豎排;每年需要動員一些敦煌研究領域有所成就的各方面的大家,撰寫推進敦煌某一領域研究的重頭文章。
希望之三,是敦煌學內涵現在已經有所擴大,在漢簡等方面有所擴展,欄目也有所增加。但我們不應當滿足于此,而且要主動開拓一些把握學術命脈的專題欄目。當年《敦煌研究》是中國石窟寺研究的引領者,不論云岡、龍門、大足的研究,都拿到我們這里來發表,這方面仍應繼續下去。今天,我們也應當是“絲綢之路考古與藝術”的排頭兵,這個題目是原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研究所英文刊物的名字,我借用來想說的是,《Silk Road Art and Archaeology》已停刊,我們《敦煌研究》應當接過“絲綢之路考古與藝術”這個旗幟,推進絲綢之路研究,大力發展與敦煌研究相結合的絲路研究。
時間關系,我就講這些,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附記:本文是2018年11月19日在“2018敦煌研究發展研討會”上的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