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娜克
摘 要:大學生過度戒備心理問題是人際交往障礙形成的一個因素,具有一定的內隱性,不利于學生成長成才,本文對大學生過度戒備心理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進行疏導和干預的對策和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過度戒備心理;成因;干預對策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及時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和干預,避免心理危機的出現、重特大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是高校學生工作人員面臨的亟待解決的課題。通過初步調查研究發現,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在高校部分學生中存在,尤其是大一新生,處于過度戒備心理狀態的比例相對要高,這種心理問題可以長期存在,且具有一定的內隱性,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和干預,很容易產生一些連鎖問題,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及校園和諧穩定等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探索過度戒備心理問題的成因和干預措施,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對高校校園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過度戒備心理問題闡述
過度戒備心理問題是人際交往障礙形成的一個因素,是常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中的一類,是在交往中由主觀推測而產生的對他人不信任的復雜情感體驗。有這種心理的人對別人總是有不信任的態度,他們總是以一種懷疑的眼光看人,對人存有戒心,總懷疑別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這不僅影響了正常的與人交往,而且還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嚴重者還會誘發其他心理疾病。
二、大學生過度戒備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過度戒備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從共性方面看,大學生過度戒備心理形成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認知誤區。認知是人基于客觀環境對自身及周圍人的一種主觀感受與評價。正確的認知會促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而對自我、他人和人際交往過程等的不良認知,常常是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造成交往障礙的關鍵原因。
2.情緒因素。交往過程中的情緒因素包括對交往的情緒反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及心理距離的遠近。大學生感情豐富,心境易變,有時對人對事過于敏感,容易憑一時的好惡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使得人際交往缺乏穩定性,產生過度戒備心理障礙。
3.個性缺陷。個性因素是影響大學生能否成功地進行交往的重要因素,真誠熱情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一般來說,大學生喜歡和那些個性品質好的人進行交往,不愿意同那些具有不良個性品質的人交往。部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障礙來源于其不健全的個性品質,性格內向的人往往容易出現過度戒備心理問題。
4.家庭成長環境因素。部分同學來自農村家庭,經濟上不富裕。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一方或雙方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存在問題,不擅于與孩子交流,遇到問題總是一頓責罵,對孩子嚴厲,甚至專制,使孩子形成較為強烈的自卑和戒備,導致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很多問題。
5.教育環境變化的影響。在進入大學以前,大多數學生所在學校,其地域語言環境與家庭所處的環境一致,因此,在進入大學以前處于從小習慣的,比較熟悉的,較為適應的一種環境。然而,進入大學后,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地域語言發生改變,而且學校環境也發生巨大的改變,周圍的同學不僅來自五湖四海,而且來自不同環境的家庭,專業老師的授課及輔導員老師對班級的管理方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來自外部的教育環境的變化給該同學帶來了很大內在的心理沖擊,使其產生了極大的不適應感,出現了心理過度戒備方面的問題,外在的表征為人際交往障礙。
三、大學生過度戒備心理問題的干預對策
(一)學生自我改善和疏導的途徑
1.正確認識自己。大學生在交往中,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懂得欣賞自己。同樣,也要善于看到自己的短處和不足,明確自己的差距,學會解剖自己。只有學會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才能既增強自己的信心,克服自卑感,又避免狂妄自大,抑制自己的高傲感。
2.主動大膽地與人交往。主動大膽地與人進行交往,能夠鍛煉自己的膽量。客觀地說,一個人的膽量是在后天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要大膽地主動地與人交往,鍛煉自己的膽量。只有大膽地嘗試,主動地參與社交活動,慢慢地才不會害怕見陌生人,從而社交恐懼癥和孤獨感也會隨之慢慢消除,久而久之,自卑感也會煙消云散。
3.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正確認識自己、積極主動與人交往、對人以誠相待,固然有助于交往的順利進行,但光憑這些還不夠,還必須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尤其應注意人際交往中的語言技巧。
(二)學校層面應提供的政策和條件支持
豐富的課堂教學和多樣的校園及社會實踐,既可滿足學生內在的人際需求,又能借助溝通能力提高、社網構建意識及其水平提升,減少人際沖突,同他人建立優良互動關系,最終為其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素質能力基礎。大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學校的努力,作為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學校有必要為其人際和溝通能力的提高營造良好的氛圍,提供良好的條件。
1.開設人際和溝通教育相關課程。在大學里,普遍開設口語訓練課,幫助學生訓練恰當有效的表達;全面開設《社會學》通識課程,普及角色、互動、社會網絡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互動、社會網絡的認識。在課程中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大學生在溝通中對自身言語和態勢美的關注和設計。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增強大學生對溝通的認識和技能。
2.實施開放性、實用性、實踐性教學。高校應該把溝通和人際能力納入學生素質教育內容,大力推行合理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多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方法,PBL、CBL等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小組教學、情景教學、角色扮演等方式引領學生參與;開展課堂提問和討論。
3.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校園活動是課程教學的有益補充,能為學生搭建溝通平臺。學校通過開展多樣的實踐活動為學生之間的交往提供機會,使學生在互動中將人際關系和溝通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提高自身人際溝通能力。同時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增加他們的生活經歷,提高理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能力,體會溝通與互動的意義。
(三)高校輔導員如何做好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學生的教育引導
1.建立學校、家庭互動的教育體系,及時和家長溝通,共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輔導員老師要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對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學生的教育疏導作用,要定期與當事人的父母溝通,向其父母通報當事人一段時間內的生活學習狀況、人際交往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情況向當事人父母提出一些切實可行,有促進意義的建議,例如父母每周與其通一次電話、改善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與孩子一起分擔成長的困難等。同時,積極了解父母掌握的學生信息,幫助做好輔導工作。
2.建立問題學生檔案,進行信息化管理,健全問題學生工作預警制度。輔導員要建立問題學生狀況臺賬,臺賬信息力求全面,要涵蓋學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成長詳細背景、教育經歷、學習成績記錄、日常談話和行為表現記錄等盡可能多的信息。這些臺賬有利于輔導員詳細記錄和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從中總結經驗,探索規律,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消除誘發心理問題的種種不良因素,形成長效關懷機制。
3.幫助當事人建立與外界的溝通橋梁,增強與外界的信任和聯系,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關心與談心,消除當事人與輔導員老師之間的距離感。二是幫助當事人與其宿舍同學融洽相處,從宿舍中獲取與人交往的途徑、技巧,建立自信。三是充分發揮班級這個學校單元的作用,使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學生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學會與人相處,消除戒備心理,改善心理環境。輔導員老師可以安排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積極主動地與當事人交流交往,充分發揮他們的帶動、示范、朋輩輔導的作用。在組織班級活動中,主動邀請當事人參與,同時安排到一個活動小組,帶動當事人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促使其與小組內同學交流,消除其與班級同學的陌生感,逐漸融入到這個集體中去,從而解除內心的戒備狀態,能夠從容地應對與別人的溝通交流。
4.輔導員老師要引導幫助當事人做一些規劃安排,并達成教育契約。可以鼓勵或要求當事人每周與其父母通一次電話,講一件學校發生的事情;每周與宿舍同學一起用三次餐,一起上三次自習課、班級活動必須參加等,對這些安排要達成教育契約,做好監督和輔助,保證當事人能夠順利完成。待情況好轉后,輔導員老師可以逐漸加大當事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讓當事人自己提出心理狀態改善方案,并督促其完成。
5.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深入了解心理學方面的內容,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詢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疏導方面的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董威.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化解方式研究[D].遼寧工業大學.
[2]趙菊.大學生心理預警指標因素相互關系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