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建國
摘 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不斷適應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對提高勞動人口的素質,增強年輕人的發展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在不斷深化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的進程中,職教生德育成效乏善可陳的現狀值得教育者深思。文章從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家國情懷,培育義工心態,打開人生格局,創新德育載體,實現正本固基三個方面,探討做好職教生德育工作,促進職教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職教生;德育;重心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以工匠精神為引領,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藍圖業已描繪。然而,長期以來,“只抓部分優秀學生技能訓練”、“維持好學生基本秩序不出原則性大問題”等職業教育現狀,已遠離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德育切入面窄、措施不實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成人成才。為此,職業院校德育工作可以圍繞以下三個中心開展。
一、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家國情懷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汲取儒家、道家眾多修身治世之道方可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作為人“仁、義、禮、智”四個基本道德品質的源頭,需要我們在日常德育中引導學生努力找尋。為此,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可圍繞“四個一”開展,即“一讀(經典誦讀)、一講(道德講壇)、一課(主題班會課)、一隊(學生志愿服務隊)”。在耳濡目染中去體悟文天祥,過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登岳陽樓,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陸游,疾筆書,北望中原氣如山;羅陽,航母試驗,為國捐軀;莫言,追求文學,根植鄉土;屠呦呦,探尋青蒿,嘔心瀝血。正是這些仁人志士的心血奉獻,甚至以生命為代價,才孕育了中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鑄就了中華千年一脈的民族傳奇,創造了中華巨龍騰起的民族奇跡。也正是他們的他們的愛國情懷,滋養了中華人民五千年,使之滲入每個中國人靈魂最深處。德育的重心就是要讓學生以先賢為榜樣,樹立家國情懷,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棄其所本無,復其所固有”本是道家養生箴言,我認為,也適用于職教生身份轉變初期的自信心培養。現實中,對家長、學生而言,選擇職校多為不得已而為之,普遍存在認知不清,部分同學還可能存在破罐子破摔心態。這些極不利于新的學習目標實現。因此,學校的德育工作要幫助學生矯正認知,端正心態,明確目標。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書的研制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專業,進而愛上職業。要教育學生抓住能抓住的,從點滴小事做起,將自身的優勢無限放大,去成就不一樣但依然可以很精彩的人生。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感恩教育,凸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忠孝之于人生的重大意義。讓學生明白,在校認真學習、離校努力工作就是忠孝,對家庭盡心、對事業盡力就是對我們的國家負責,就是行小忠、盡大孝的典范。
二、培育義工心態,打開人生格局
總結職教生常規管理中諸如衛生打掃、活動參與、同學相處等存在的共性問題,不難發現,很大程度上源于學生自私、不愿吃虧的狹隘心理。義工心態表現為愛心、自愿、無償、恒心、服從、形象、免責等,這些核心理念恰恰是當下職教生所欠缺的核心素養。培育義工心態就是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氛圍,以部分同學帶動全體同學,讓“不以自我為中心,隨時關注別人的需要”、“要想成功,先當義工”的自覺成為一種習慣。義工心態的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從幫助服務身邊親近的人開始,進而是班級的同窗,進而是學校的同學,進而是校外的萬千大眾。義工的工作可以是一次自覺的衛生打掃,也可以是一次自發的志愿服務,還可以是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健康的義工心態會給同學們帶來融洽的同學關系、奮進向善的外在形象,這些是打開人生格局,實現更大成功的關鍵。
三、創新德育載體,實現正本固基
目前,職教生德育的主渠道還局限于班會課理論說教、問題發生后的補救性批評,很難形成震撼、達成共鳴,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創新德育載體就是要在注重儀式感上下功夫。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的具體做法,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生活中的儀式感是要告訴自己生活不止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德育的儀式感就是要做到身臨其境的教育。“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等中華民族精神根基都可以通過適宜的儀式舉行來弘揚。德育工作者更要將生日禮、成人禮、節日禮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儀式常態化,編排應景節目,創造條件讓學生表達情感,實現德育成果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例如,在生日禮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父母參與,通過行傳統跪拜禮,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父母生身之恩、養育之德的偉大與不易,進而有效疏導職教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幫助他們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實現家校共同育人的初衷。在成人禮上,可以設置“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向過去的自己說再見”等環節,讓學生明白,成人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成長,更是心理上的健全,要清楚責任之于成年人的重要意義,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從細節處著手,從點滴小事做起,讓每一個同學都能成為一個對自己、對班級、對家庭、對社會有責任心
的人。
參考文獻:
[1]張凱,趙玉梅,代秀峰,楊曰健.理工科院校學生家國情懷培養路徑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8(4).
[2]李振良.新時代做好職教生德育工作初探[J].教師,2016(25).
[3]史曉鶴,馬永明,程彬.德育之重奠定人生之根基——突出職教特色加強德育實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