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琴
【摘要】目的 探討卵巢子宮內膜樣癌及其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卵巢子宮內膜樣癌患者35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病理特征的差異將其分為A組1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患者)與B組17例(原發性卵巢子宮內膜樣癌患者),再選取同期原發卵巢漿液性囊腺癌患者17例作為C組,分析三組的病理特點、臨床特征和預后。結果 三組的年齡、陰道不規則出血、腹部脹痛、盆腔包塊、包塊持續>1/2年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B組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患者的年齡較小,醫生應該根據患者的病理特點和臨床特征綜合考慮,以提高早期診斷率。
【關鍵詞】卵巢子宮內膜樣癌;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特征;病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R737.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1
卵巢子宮內膜樣癌是指組織結構跟子宮內膜上皮和(或)間質類似特點的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可來自于卵巢表面上皮和子宮內膜[1]。卵巢子宮內膜樣癌約占卵巢上皮癌的20%[2],因早期癥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在進行診斷時已處于中晚期,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十分重要。旨在探討卵巢子宮內膜樣癌及其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及病理特征,筆者特進行研究,具體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卵巢子宮內膜樣癌患者35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病理特征的差異將其分為A組1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患者)與B組17例(原發性卵巢子宮內膜樣癌患者),再選取同期原發卵巢漿液性囊腺癌患者17例作為C組,分析三組的病理特點、臨床特征和預后。
1.2 診斷標準[3]
采用Scott和Sampson標準診斷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采用La Crenade標準診斷不典型增生內異癥。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三組患者的臨床特征
三組的年齡、陰道不規則出血、腹部脹痛、盆腔包塊、包塊持續>1/2年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三組患者的5年生存率
A組、B組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18例,有16例生存期≥5年,5年生存率為88.89%;B組17例,有15例生存期≥5年,5年生存率為88.24%;C組17例,有9例生存期≥5年,5年生存率為52.94%。
3 討 論
卵巢子宮內膜樣癌的組織結構跟子宮內膜癌的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相一致,其來源可發生于卵巢上皮和子宮內膜。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激素依賴性疾病,目前臨床認為跟經血逆流、體腔上皮化生、遺傳、免疫系統功能障礙等因素有關。卵巢子宮內膜樣癌發病率明顯比卵巢原發癌更低,其主要分為以下3型:卵巢混合型宮內膜樣癌、卵巢單純型宮內膜樣癌、卵巢復合型宮內膜樣癌。
據學者報道異位子宮膜主要出現的部位為盆腔[4]。在顯微鏡下可見其病灶中內膜樣結構、子宮內膜上皮、內膜間質等。異位子宮膜轉為惡變的機率較小,多數可見于卵巢子宮內膜樣癌。
三組的年齡、陰道不規則出血、腹部脹痛、盆腔包塊、包塊持續>1/2年等比較,有統計學意義;A組、B組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患者的年齡較小,醫生應該根據患者的病理特點和臨床特征綜合考慮,以提高早期診斷率。
參考文獻
[1] 鄒海瓊,柴艷婷.卵巢子宮內膜樣癌及其4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及病理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5):540-541.
[2] 謝巧婷.卵巢子宮內膜樣癌及其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和病理特征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6):3233+323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