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釵

摘要:本文針對高中英語閱讀課中語言知識處理的常見問題,結合具體教學案例,探討了高中英語閱讀課中語言知識優化處理的方法,即立足文本,感知語言;基于話題,探究語言;創設情境,運用語言,以期達到學生語言知識學習和思維訓練發展的統一性。
關鍵詞:語言知識;感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2-0098
語言知識教學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僅承載著鞏固文本內容理解的重任,而且還起到深化話題思維、推動表達活動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偏離主題、脫離語境,把它單純上成一堂處理語言點的第二課時。具體問題為以下三個方面:1. 脫離文本,孤立講授。教師脫離文本語境,簡單灌輸,通過大量的例句給學生講述單詞、短語、句型的各種用法,并通過填空、翻譯或造句等形式檢測學生掌握情況。2. 缺乏分層,目標模糊。教師缺乏對語言目標處理的層次性,忽略對語言目標的系統、精準定位。過于關注語言形式,脫離功能和意義機械操練,導致語言知識處理細碎,重點不突出。3. 簡單輸入,弱化語用。教師缺乏語用意識,將語言知識排除在文本語用功能外,脫離語言運用的具體環境,將語言知識簡單輸入給學生,避而不談文本作者的態度、寫作目的、文化認知等。
一、閱讀課中語言知識的處理方法
為了更好地組織高中英語閱讀課中的語言教學活動,教師應探究語言教學新的切入口,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提供充分的教學機會讓學生在文本中感知語言,在話題中探究語言,在情境中運用語言,最終達到學生語言知識學習和思維訓練發展的統一性。
1. 立足文本,感知語言
賴朝暉指出:閱讀教學既是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過程,也是學生體驗目標語言的過程。在讀前導課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手段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背景知識。 在文本閱讀階段,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感知文本中的語言知識,并在閱讀任務中設計以待講解的語言點為切入口的閱讀活動。
(1)激活原有認知,導入目標語言
教師借助多媒體手段激活學生原有的內容圖式,使其與新攝取的文本信息建立紐帶,并創設一定的語境讓學生充分感知目標詞匯的含義。
案例:人教版《英語》Journey Down The Mekong為“湄公河旅行游記”的第一部分。在導入部分,筆者和學生共同談論曾經旅游過的地方,并借助旅行照片把自己的九寨溝之行設計成小語段,引入目標詞匯。
T: Jiuzhai Valley in Sicuan Province, whose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 is the place I have always dreamt about visiting ever since middle school. Finally I made my dream a reality.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I paid a visit to it with my friends. The breathtaking scenery kept me spellbound. It is really worth a visit.
教師通過旅行這個話題把所教的文本內容和學生已有的內容圖式以及生活體驗聯系起來。在小語段的呈現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復現文本中出現的語言知識(如ever since, finally, graduate from),通過自己的旅行照片和旅行介紹,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把語知言識和合適的話題情境巧妙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感知目標詞匯的含義。
(2)設定問題鏈,導入目標語言
教師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信息,精心提煉出涵蓋文章中心思想的問題鏈,通過問答的形式幫助學生感知目標語言。
案例:針對必修五第三單元First Impressions 的語言知識教學,筆者通過設計以下問題鏈導入目標語言知識(問題及答案中的黑體詞):
Q1:What aspects left deep impressions on Li Qiang in AD 3008?(The air, transport and houses left deep impressions on Li Qiang.)
Q2:What was Li Qiangs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air? (The air was difficult to tolerate. Hit by a lack of fresh air,his head ached.)
Q3:What was Li Qiangs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transport?(The transport was convenient but seemed disordered because of too many carriages flying by in all directions.)
Q4:What was Li Qiangs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houses? (The houses equipped with high-tech facilities looked strange.)
以上四個問題圍繞文本標題First Impressions展開,涵蓋了文本的核心內容。教師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未來世界的空氣,交通以及房屋給李強留下的初印象。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上書寫出文本中的核心詞匯(如left impressions on,tolerate,in all directions等)和非謂語結構(如Hit by a lack of...)。這樣學生在對文本標題理解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文本的語言知識,激發了進一步探究和運用語言的興趣。
2. 基于話題,探究語言
基于話題的語言探究是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把探究引入高中英語閱讀課中的語言處理能夠引導學生透過文本語言理清文章的整體脈絡,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體驗作者濃郁的情感態度,實現與文本、作者的共鳴。
3. 基于話題,重構語篇
高中文本普遍篇幅教長,內容繁多,教師可以依托課文文本語境,基于話題引導學生重構語篇。這樣有利于拓展學生相關話題的語言知識儲備。
案例:在必修四第四單元Communication:No Problem? 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整合了第二段到第四段里面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迥然不同的問候方式,并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學生填空。
教師基于文化交際這個話題,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利用表格把文本中比較松散的細節描述轉化成直觀的案例,讓學生在不同的案例中體會身勢語的文化差異,并整理掌握不同身勢語的表達方式(如stand very close to,bow,cheek,nod,approach等)。這個重構語篇過程有利于學生思考文本主題所隱含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理解身勢語和文化背景的密切聯系,豐富身勢語話題的語言積累,為學生的下一步運用搭建好橋梁。
4. 基于話題,挖掘內涵
教師基于話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挖掘語言知識的內在含義,透過語言表層欣賞作者細膩的環境描寫、心理描寫、修辭手法等,感受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寫作意圖。
案例:必修一第四單元閱讀文本的標題為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文本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包括擬人、比喻、夸張、重復等,渲染出地震極大的威力以及對人們造成的極大危害。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帶領學生發現、探究語言的獨特之處,幫助學生深刻領會全文,并細細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筆者處理完文章的整體脈絡之后,向學生提問:
Q1: What rhetorical figures(修辭手段)are used in the passage?
Q2: What meanings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convey by using these rhetorical figures?
第一個問題要求學生通讀全文,找出各種修辭手法以及對應的句子。第二個問題從評價語言的運用效果方面入手,有助于啟發學生思考作者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目的。比如運用擬人手法表現出盡管地震破壞力很大,在解放軍的救援和全國各地志愿者的幫助下,被地震摧毀的唐山開始復蘇,升華“地震無情人有情”的主旨。教師基于話題挖掘內涵的語言處理方法既能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力量,又可以培養學生深層次解讀文本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5. 創設情境,運用語言
語言知識教學不是獨立的詞匯操練,而是結合具體語境開展的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因此,在閱讀教學課的輸出環節,教師應該側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和思維訓練的發展,從文本話題視角或功能視角出發創設和學生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有意識地模仿、運用文本語言知識,并給予學生充分發揮思維能力、自由拓展語篇內容的機會。
(1)從話題視角創設情境,運用語言
教師基于文本話題創設和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運用中鞏固和內化所學的話題語言知識,為今后類似話題的表達儲備豐富的知識庫。
案例:必修四第五單元閱讀部分用豐富的語言表達給我們介紹了三個各具特色的主題公園,筆者在運用語言環節引入當地主題公園——玉環農業觀光園,以圖片的形式為學生創設了如下的表達情境。
Suppose you are the guide of the Yuhuan Agricultural Park.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ark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s. You are supposed to apply what you have learnt from the passage in the oral presentation.
學生習作:The Yuhuan Agricultural Park, with the theme of agricultur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Yuhuan. As you wander around the park, you can enjoy beautiful flowers as well as the songs of birds. Additionally, there are various exciting activities for you to enjoy, from riding on swings to riding on the pirate ship. And if you want to pick organic fruit by yourselves, then the Happy Farm is the place for you.
玉環農業觀光園情境的設計實現了從書本知識到現實生活的轉換,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從學生的習作來看,學生把文本中學會的語言知識遷移到描述觀光園的各種活動中(如As you wander around..., from...to..., If you want to..., then...is the place for you.)。由此可見,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語篇模仿能力。
(2)從功能視角創設情境,運用語言
功能視角針對的是語言的交際功能,關注的是語言在相關場合下使用的得體性。教師從語篇功能視角出發,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提煉出與該功能意念項目對應的特定語言形式,并創設類似的功能意念語境,讓學生有意識地運用這些功能性語言。
案例:必修四第五單元閱讀語篇中有各種涉及提建議功能意念項目的表達。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一篇應用文:
假如你是李華,你的英國朋友Edward打算下周來玉環旅游,希望你推薦一個當地的主題公園。請根據以下內容,給他回復郵件。①推薦地點;②推薦理由
學生習作:
Dear Edward,
Im more than pleased to know that you will pay a visit to Yuhuan next week. Here Id like to recommend the local them park to you.
If you want to hug nature and experience farming activities, then the Yuhuan Agricultural Park is the place for you. It will bring you into a magical world, whether you are visiting the bird preserve, watching exhibitions or experiencing farming activities. As you wander around the park, you can enjoy beautiful flowers as well as the songs of birds.
To enter a magical world about agricultural culture, come to the park.
Yours,
Li Hua
本案例中,教師從語篇功能視角出發,設計一篇推薦信讓學生在與主題公園相關的語境中運用這些功能性語言。從學生的習作來看,學生把文本中提煉的提建議功能性語言合理地遷移到這封推薦信語境中(如If you want to..., then...is the place for you. To enter...,come to...)。
二、結束語
脫離文本語境,孤立講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挫傷了學生對語言知識學習的興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閱讀教學語篇,帶領學生感知語言的表達方式;基于文本話題,引導學生探究語言的深層涵義;創設適當的語境,提供給學生充分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機會。這樣的語言知識教學才能讓學生在妙趣橫生的課堂中享受語言學習的樂趣,培養思辨能力的發展,并且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伊 慧.例談高中英語閱讀課中的語言知識教學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5(12).
[2] 余懷松.基于文本主題的詞匯教學實踐——以北師大版《英語》必修3 Unit7 Lesson 4為例[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7(9).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玉環縣玉環中學 31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