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江達縣第一初級中學 西藏昌都 854100)
小學過渡到中學階段是學生效仿水平極高的時期,所以,要想讓其把道德思想變成具體行為,不但要依賴家長與教師的口頭傳授,更要通過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以身作則來實現。以平常生活中的小事為突破口,推動初中生形成合理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打造優秀的品格,為其今后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學生的學習往往依靠課堂教學,初中同樣安排了思想品德教學學科,然而取得的效果卻平平,而且課時部署是一定的、課堂教學自身匱乏實用性的特征,讓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停滯不前。誰可以彌補這些缺陷呢?這一責任班主任要勇于承擔。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堅實力量,是班級德育作業的引導者與組織人,日常與學生的接觸率極高,對其各個方面均有所了解,為學生帶來的影響也最為深遠。在新時代中,積極體現班主任的樹人作用,將現代的初中生塑造成我國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是德育教育的基礎目標。所以,班主任強化以德樹人是教育的重中之重[1]。
國家始終關注人才的道德素養水平,德育是樹人的基本條件,因此要想追求教育的成功必須要先立德再立言,招聘人才時要以才德兼備為基準。中華民族良好的道德傳統,是我國歷史長時間沉積與傳承下來的,囊括著我國優秀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品質、和諧的民族感情以及豐富的民族禮儀。身為新征程中的年輕人,在市場經濟迅速進步的環境中,承擔著宣傳與傳承我國道德精髓和良好傳統文化的責任,這均體現出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不但直接決定著其自身發展和進步,更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延伸與開闊。因此,優秀的道德品格是德育教育的關鍵所在,班主任在總體教育進程中德育的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班主任身為班級活動的設計者與指引人,其工作常常是與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中學生正位于身心全面成長的時期,其聯系的人群常常會干擾其本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班主任本身的舉止與素養一般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相應的指引作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正是不同人之間舉止亦或習性互相干擾的代表。班主任的舉止與人格常常會引起學生的重視,并且在心中加以記憶。在教育過程中,大部分的班主任還是具備濃烈的責任感和較高職業素養,其不參與酗酒、吸煙、賭博等行為。平常也由于班級監管的事項過多而操心過度,承擔著巨大壓力。然而依然有小部分班主任無法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展現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比如罵人、吸煙、喝酒上課等等,進而讓學生模仿,形成相應的習慣。所以,要想強化班主任德育教育的質量,其自身便要不斷強化學習,運用空閑時間提高本身的知識含量與文化素質,一舉一動均體現著教師的涵養,而且在平常生活中要加強自我管理,爭當優秀模范[2]。
教師的職責在于教書樹人,不管是教育還是在班級監管中,均要對學生抱以愛心。學生身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接受對象,要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不單單是教師所要負責的工作,不是單調、強硬、反復性的灌輸,而是要在德育教育的進程中盡量體現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效果。班主任在教學中必須要尊重不同學生間的差異性,對于犯錯的學生要一碗水端平,切忌對學生的某些想法或意見予以否定,這樣會讓學生漸漸開始自我否定,喪失學習熱情。班主任身為教學監管的重要負責人,在實際工作中出現差錯要及時改正,放下高姿態,不搞特權,能展開自我反省與總結,這樣不但能拉近教師和學生間的距離,而且還能讓其在發現某些不足時積極去糾正。另外,班主任教學中要拒絕以往的言傳教學的模式,堅實身教為先,指引學生積極加入到豐富的實踐活動中,比如可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進入社區,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奉獻愛心,如此一來便能讓學生意識到怎樣關愛他人。
班主任可在班級中舉行各種各樣的主題班會,利用此種形式來強化學生的德育教育。為提升學生勞動激情,要積極組織“勞動使我快樂”的活動,在五·一勞動節時組織學生開展植樹活動,讓學生在勞動中得以充分運動,親自實踐植樹的所有流程,讓其學會愛惜植物,愛護大自然。教師還可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開展清掃活動,不但能讓其身心獲得全面發展,而且還能讓其在此過程中感受勞動的不易與艱難,體會環衛人員的辛勞,讓學生能發自肺腑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保護環境。要想高效提升初中生的德育能力,班主任還要對學生展開審核,針對所有學生的德育基礎展開追蹤調查,進而確保學生真正具備相應的道德素質與修養。與此同時,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從周圍小事開始做起,一步一步的優化自己。所有人都有一顆感激的心,然而卻有較少的一部分人能把其體現到現實的行為中里,因此班主任可廣泛激發學生利用現實行動表達感恩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夜晚臨睡之前,為自己的父母按按摩、洗洗腳,謝謝其夜以繼日的奔波帶給我們的美好生活。班主任還可利用家庭探訪的形式掌握學生在家庭中的情況,有的放矢的提高學生的本身素質與道德情操,提升其道德水準。
綜上所述,伴隨科技日新月異,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均對人才標準提出了較高要求。身為青年成才指引者的中學班主任,要充分強化本身的水平提升與道德素質,運用平常生活中的科學行為形式對學生展開指引,在潛移默化間熏陶、感染學生,讓其具備優秀的品格與三觀,從而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