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印
(山東省單縣萊河鎮初級中學)
“和”是智慧,“和”是協調,“和”是共享,“和”是融合,“和”即是“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即是“諧”,“諧”即是“和”,引申表示為各種事物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協調。特別是對于數學教師來說,“和”在集體備課中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它讓數學教師真正去集體備課,讓教師取他人所長,補自己所短;讓老師的潛能充分發揮,讓教學效果更加有效,數學教學理念更加精彩。
“集體備課”是新課程背景下在個人認真準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研討的一種有效的教研活動,其價值取向就在于教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提倡集體備課,其目的不是追求形式,而是追求效果。
對于我們農村的數學教師來說,最先的集體備課完全是一種形式,基本上是一位教師滿堂言,或是“模式教育”,照本宣科,或是“網上簡拼”,照抄照搬,毫無取舍,授課過程往往死氣沉沉,毫無價值可取。幾經學習改革改進,讓“和”進入集體備課,真正發揮教師團體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做到一種思想和另一種思想和諧交換,最后形成一種全新的思想。數學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強調要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整合,這三個維度雖然是一個事物的三方面,但是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數學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先各抒己見,然后再把體現三維目標的教案協調起來,再融合形成全新的教案,以便符合學生的口味。
曾有詩文:“庇千山之木于一臺,匯百家之流于一體。”通過集體智慧,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學過程真正達到最優化,既發展了學生,又成長了教師。對于數學老師來說,我們應充分挖掘教學的內涵,明確教學目標,對于每一個教學環節大家群策群力,敞開心扉,相互討論,相互借鑒,相互啟發,在“和”的氛圍中調動教師的整體素質,讓教學活動更加精彩。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創新法。”數學教師事先預設的教法,只能作為備案,而要走進課堂,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教師需要有激發學生學習的教法。例如,初一數學上有這樣一例題:某班買來單價為5元的練習本若干本,將練習本只給女生,每人平均得15本;將這些練習本只給男生,每人平均得10本。將練習本平均分給全班同學,每人應付多少錢?解法一:2名女生分的練習本恰是3名男生的數量。2名女生每人15本或3名男生每人10本,這樣可算出練習冊的總數為30本,每人可分得6本,每本5元,每人需要付30元;解法二:設某班女生x名,男生y名,每人應付a元。根據題意得方程15x=10y和5×15x=a(x+y),解方程組得 a=30,答:每人應付 30 元;解法三:女生每人可分15本,男生可分10本,女生男生之比為2∶3,把班級學生看成共 5 份,每人一份的本數:15×2÷(2+3)=6(本),6×5=30 元,答:每人應付30元。所以說數學教師靈活處理好教案是最重要的,教師在和諧的氛圍中集體備課,讓數學教師在具有統一的思想的同時,也具有教師自己的適當特性和風格,只有這樣才能讓集體備課真正靈活起來,教學結果才能實效。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學設計時,如果在自己的眼前沒有出現那些機靈的、思路敏捷的米沙和那些頭腦遲鈍的、理解能力很差的科里亞的形象,那么這種備課只不過是進行抽象的理論推敲而已。而一篇好的數學教學設計,是要數學教師費心費力研究設計出來的。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還要求教師靈活選擇與教材相關的鮮活的生活實踐和社會資源。所以集體備課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畫圖找出到三角形三邊距離相等的點。(分形內形外兩種情況,有4個點:內角平分線交點一個,外角平分線交點3個)
常言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大家在一起細細體會,提出不同的新的見解,再討論教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再制訂切實可行的新教學設計,同時也發揮教師的創新能力。
總之,新課程改革促使我們教師要樹立新的理念,促使我們數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教法和教程要以學生活動為重心,為學生設計好優質的教學設計。而優秀的教學設計,來源于我們數學教師真正的集體備課。集體備課的核心是“和”,即是培養教師的合作意識和集體創造能力,激發教師個體創新意識和共同探討問題的積極性。它有利于每一位教師準確地把握教材,再整合優質資源,從而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體現新的教育理念,從而提高了數學教師的整體素質,又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紅婷.探尋學校自主變革之路[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