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
(遼寧省營口市高級中學,遼寧 營口)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那么,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條理,由此及彼表達思想的路徑和脈絡。這個路徑和脈絡實際是一個連貫的、有條理的思維過程。文章結構是指對材料的組織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現。因此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就是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把握文章的思路。
例如在教學《勸學》,勸學的第一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一段是全文的文眼,在整篇文章中起著統領全篇,開門見山的作用。接著,作者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了“學不可以已”的論述。在論證手法上,作者先是正面設喻,論證學習的重要性是要提高自己和改變自己;其次是反復設喻,論證學習的作用,就是要彌補自身的不足;再次是正反對照設喻,論證學習的方法和態度,要積累、堅持不懈、專一。也就是說,作者通過正面設喻、反復設喻、正反對照設喻來論證“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當學生理清了文章的結構,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思路,那么文章的思路就會成為學生腦海中的一種思維模式,成為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部分。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注重課堂的生成,要善于捕捉學生的思想火花,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是跳躍的、開闊的。當教師在講解一個知識點時,這類學生的腦海中往往已經思考了很多個知識點,已經由一個點匯集成了一張網,他們迸發出的思想火花是非常密集的。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不夠活躍,思路不夠開闊,其學習質量不是很高,主要表現在學習上懶于動腦,可是他們也時而閃爍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無論是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是對學困生而言,教師都要及時捕捉學生的思想火花,因勢利導,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拿來主義》,這是一篇邏輯性非常強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拿來主義”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在引導學生學習文章比喻、類比、對比等論證手法的基礎上,提升思維能力。魯迅先生在分析“拿來主義”時,先是運用比喻、對比的方式論證了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得出結論,要實施拿來主義,那么怎樣拿來呢?魯迅先生又通過大量的比喻,具體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遺產中的成分,并列舉了幾種相應的正確做法,總結起來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繼承。教學時,我們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的思想火花。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中的“大宅子”指的是什么?學生會結合自己的認知進行不同的回答,有的學生認為大宅子指的是財產,有的學生認為大宅子指的是遺產。當有學生認為大宅子指的是遺產時,他的答案就已經接近于正確答案了。教師要及時捕捉住這一點,接著引導學生:遺產又分為很多種,魯迅先生描寫的“大宅子”具體又指的是什么遺產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魚翅、土煙、煙頭、煙槍、姨太太等來進行分析和總結。教師還可以將魯迅先生的寫作特點進行板書,如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分為正面和反面,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一寫作手法進行總結和描述,從而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寫作手法是什么呢?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越是接近于對比概念的,教師越要進行強化,從而因勢利導地讓學生得出“對比”的結論。
總而言之,思維能力屬于比較深層次的能力層級,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語段的結構,把握語段的思路,要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意義段,把握文章的思路,要及時捕捉學生的思想火花,因勢利導,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相信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學生們的思維能力會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