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艷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河源外國語學校,廣東 河源)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書,更要育人。對學生做到以身作則,悉心教導,及時發現學生不足并要求改正,努力培養新時代人才。
現階段我發現中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觀察研究后試圖找出解決方案,期望對中學生良好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作用。
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主動意識差、缺乏緊迫感;做事無目的性,無事前規劃;網絡普及導致部分學生有網癮,玩游戲無節制;對校規、班規,只是被迫遵守,而非主動自愿。
例如:個別學生偶爾會爆粗口,言行舉止不得體;班級衛生方面的考核常出現扣分現象;班里男生遲到現象時有發生;更有極個別學生沾染煙癮等。
通過本人日常與學生溝通發現:很多孩子渴望與父母溝通,但往往溝通受阻。據學生反映,父母遇到問題,多是說教而非溝通,更極少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若孩子有逆反舉動,家長常采用強硬措辭,忽略孩子意見,若孩子抗拒,一概用“青春期”“叛逆期”斷言,認為孩子不理解父母苦心,反而導致孩子疏遠父母,從而產生隔閡。當然不排除學生自身存在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網癮導致的學生寧愿打游戲,不愿與父母溝通等。
努力是達到目標的必備品質。教師在為學生制訂目標時,可以先從小目標的確立開始,先引導學生制訂一個短期目標,然后在小目標的基礎上制訂一個合理科學的執行表,可以由家長、老師及同學共同監督。比如每天堅持摘抄,哪怕只比之前多了幾行也可以算作是小小的進步。在學業上努力付出,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持之以恒地努力。
要保證初心常在,善良有愛的品質是不能丟的。善良有愛包括有愛心和孝順父母。這就首先需要老師用“愛”的核心、正確的批評方式以及恰當的贊美語言關心和愛護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他在班級里是受到老師尊重和關注而非自私冷漠。多在班級里開展有關善良有愛的主題班會,分享一些學生喜歡接受的事例,如《感動中國》里各種人物事跡,同時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悟并鼓勵學生學習,并鼓勵學生從細微小事開始,真正學會幫助他人,也學會關心父母。
自尊心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總體態度和自我認知度。當你在內心進行疑問并試圖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時,“我是否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我覺得自己是否擁有很多好的品質?我對自己是否滿意?我對自己持肯定態度嗎?”如果這些問題最終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就是一個高自尊的人。
針對如何培養高自尊,我校心理老師楊梅給了一些有意義的參考:她認為高自尊的核心就是內在的自信。培養一個人的內在自信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是愛的真諦。加之傾聽以引起共鳴、恰當的贊美藝術以及正確的批評方式。
具體樹立自信心可以從建立班級榮譽方面入手:認真詢問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思考,在自己目前的能力范圍內,能為班級做什么。凡是有利于班級的建議都記錄下來,然后當著全班同學和老師的面賦予他權力。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為班級做的事情,找準自身的定位。如果他真的做了,那就需要老師合適的贊揚。同時也要和班里的全體學生達成一致,不能破壞他人對班集體的付出,可以以全班簽名承諾書來做保證。
自控力顧名思義是對自我的控制能力。雖然對于現階段的中學生來說,考慮到他們的年齡及心智并不是完全成熟,但有前期的鋪墊,那么自控力并不算是紙上談兵實現的能力。因為如果形成了好的品質,如努力、高自尊,那么自控力就自然形成了。關于遲到、衛生不佳、網癮等皆為自我約束不強,學生都知道這是不好的行為,卻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可以首先讓學生將自己要做的事情記錄下來,每當缺乏繼續下去的動力時就看看自己之前的規劃,并把違反自己制訂的原則后果想清楚,再把成功執行的前景勾勒出來,通過強烈對比,努力克服。
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教育,最終的目的不是只為培養出成績好的學生,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個人修養和良好品行。教育的初衷本就是良好品質的培養,而絕不是流水線生產出制度下的提線木偶。只要學生有良好的品質,個人修養自然提高,班級規章制度也就不在話下。因為學生良好的品質的形成和培養是強化班級管理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