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云
(河北蒙古族高級中學,河北 承德)
興趣是驅使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平時的高中歷史課堂上,除非學生對歷史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否則很少會有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追其緣由,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不少教師的教學模式有些死板,再加上學校對歷史課不夠重視,使得這些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容易產生敷衍情緒;第二,當今的歷史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內容設置有些刻板、有些機械,學生很難有閱讀歷史課本的興趣,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推行了很久,但是很多高中學校的歷史課程的評估方式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所采用的依然還是傳統的“考試評估模式”。這種模式對文科生還好,但是對于理科生而言,就未免太過單一、片面了,學生平時的表現根本無從體現。此外,少部分教師對課程教研不夠重視,這致使他們無法創設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造成了課程評價方式的止步不前,進而制約了歷史教學的發展。
人是歷史的創造者,但同時也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分支。要是自古以來人類都不看歷史、不學歷史、不記歷史,那么人類的存在,就真該另當別論了。為什么五百年前的螞蟻和現在的螞蟻沒什么太大區別?為什么一千年前的獅子和現在的獅子相比也沒什么太大的不同?但是,縱觀人類的發展變化,為什么人類之間僅僅相差幾十年,就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本溯源,還是因為人類擁有歷史,而動物沒有。因為歷史的存在,先輩的經驗和智慧得以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人類的知識體系因此而變得越來越龐雜,與此同時,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也越來越大,于是歷史就在這樣的態勢下如奔騰的長江一般滾滾東去。誠如《舊唐書·魏徵傳》中所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讓學校和學生認識到歷史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不僅能保證歷史課程的正常開展,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參與歷史教學的積極性。
其實,相比較于其他科目,歷史課最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潛質。因為歷史課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就像一個百寶箱,里面裝滿了人類的故事。這些故事有搞笑的、有悲傷的、有血腥的、有和平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旁征博引,以歷史故事的真實性來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升華智慧。研究表明,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舉個例子,筆者在開展《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的教學時,除了講述課本上的知識以外,還對該章節的內容進行了延伸,把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將《海國圖志》帶回日本,以使日本走向強大的故事進行了一番闡述。這樣的做法使歷史教學不再孤立,學生不僅能學到教材內的知識,還能對教材外的知識有所掌握,進而激發他們對歷史事實的探索欲,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評價和考試是不一樣的,但是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會將這兩者混為一談。因此,教師必須積極變革傳統的評價方式,努力讓它變得更加多元,以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水準。其具體的實現形式可以是這樣:(1)口頭答題。這種方式可以看做是筆試的一個延伸,通過口頭答題,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使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活學活用的能力得以體現;(2)讓學生口述自己學習歷史的體會。這樣做不但能幫助學生鞏固自己的歷史知識,還能提升他們遷移運用的能力;(3)布置一定量的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作業能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而且通過作業批改,教師還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并且可以據此更改自己的教學策略,在以后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薄弱點進行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各高中必須加強對歷史這門課程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該課程的正常開展和良性發展。除此之外,廣大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勇于轉變傳統觀念,積極研究符合自身教學現狀的教學方法,以期能更好地適應現在的教學形勢,進而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