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縣教育教學研究室 陜西咸陽 713800)
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打開人們心靈的窗戶。盡管我國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明確表明:小學階段的學生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任務。但是我們卻發現這145萬字的任務難以完成[1]。我們的閱讀比教學并不是很樂觀,教師多半處于傳統的教學階段,學生因此也沒有對閱讀教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問題較多,長期沒有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案,影響著小學學生語文閱讀水平的提升。
現如今,學生閱讀書籍都是通過傳統的書本來獲取知識的。許多學生面對書本上的枯燥的文字,難以對這種閱讀方式產生濃厚的興趣。讓他們坐在那看書,簡直如坐針氈。曾有一個有趣的調查:一位老師問道周邊的學生有沒有讀過四大名著的書籍,大部分學生都可能回答沒有讀過。但是問及學生們有沒有看過四大名著的電視或者漫畫,他們可能立馬回答有看過。這就證明了與枯燥的文字相比,學生們可能更加喜歡帶有畫面的事物。在這種有形的畫面當中,學生們更容易去接受內容,有形的畫面展示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享受[2]。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媒事物不斷的發展著,獲得知識不再是去通過傳統的書籍去獲取了。在網絡上面可以找到任何你可以查閱的資料。隨著教學大綱的出臺,我國小學語文教學迎來了空前的解放。老師們不斷大膽的嘗試著各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擯棄傳統教學中沉悶的教學氛圍,不斷嘗試各種教學方式與技巧活躍課堂氛圍,比如按照教學計劃中的備選方案,利用互聯網技術,制作出能夠在課堂上足以吸引學生興趣的,以畫面展示為主題的教學課件,從而來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
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生本身,因為理解能力和閱讀技巧的接受者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個人理解和獨特的見解才是做主要的。那么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鍛煉學生的創新型思維和開放性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將自己代入文中的角色當中,能夠真正的融入進文章當中。現今,大多數教師及學生自身都過于追求問題的答案以及分數,忽略了自己對于文章本身的見解,忽視了閱讀的本質。這種情況都是傳統的應試教育造成的。在新課改的當下時代中,教師應該勇于創新新的教學模式,加強教育模式的轉變。學生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一千個讀者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現有的教學模式都扼殺了學生的個人見解[3]。忽視了學生的創新型思維,閱讀中并沒有完全標準的答案,只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要敢于表達個人見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答案本身。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以讀為本”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在閱讀教學中,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熏陶。同時,教師要學會放手。江西省教育廳教研員徐承蕓同志她認為我們在上閱讀課時,問題要少提,書要多讀。我在閱讀教學中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去自讀,深入感受課文內容。而這一過程,我只是在必要時適當地簡單引導。這樣,學生不但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了知識,同時有個別學生還提出了對文中內容的獨特見解,使作者情感得到了深化,內容得到了延伸。在檢測中的閱讀部分,能獨立完成的學生越來越多。
引導學生“多思”和放手于學生,二者并不矛盾。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經歷過痛苦的思考,并從思考過的地方生長出自己的思想來,那么,他就不能真正體會到受教育的快樂。一旦我們只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輕松感和單純的心靈的愉悅,久而久之,學生的思考力便會被這種所謂的快樂教育所磨鈍,再也沒有力氣去探看復雜的世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疑問,以為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呈現疑問的過程。其實,學生在進入閱讀情境中,本身就會出現一連串的疑問,但由于年齡小,閱讀經驗不足,可能無法把問題進行梳理,有時問題在腦海中會稍縱即逝,出現“無疑而不悟”階段。所以教師必須要吃透教材,吃透閱讀內容,善于抓住學生心理特征,精心設計疑問,真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當學生初讀課文時,我就抓住了一個問題: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父親與兒子的了不起?畫下有關句子并寫上你的體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拿出筆紛紛找到了相關句子并感悟句子。教師的“善導”便會激發學生的“善疑”“善讀”“善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綜上,制定出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法是相當重要的,可以將閱讀教學與傳媒在課堂上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的同時,也讓學生學到了把真正的知識,逐漸提高寫作及創新型思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