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云海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古零鎮初級中學,廣西 南寧)
貧困中學生是農村地區中學生群體中一個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由于經濟和學業的雙重壓力,很多貧困中學生出現各種不良人格問題,比如自卑、怯懦、孤僻、暴躁、敵對、嫉妒、狹隘、偏激等[1]。這些不良的人格如果得不到及時矯正,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甚至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如何幫助這些中學生矯正不良人格,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目標,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也是本文闡述的重點內容。
教育氛圍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康、民主、和諧、寬松的班級心理氛圍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認識到這一點,根據實際情況營造能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輿論氛圍。比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團會、班會等進行班風建設,在這個基礎上構建寬容友愛、互助團結的學習空間。讓學生之間能夠守望相助,像兄弟姐妹一樣和諧相處,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以此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樹立敬業的、民主的、正直的、善良的教師形象,用自己的責任心、耐心、愛心、熱心將人格魅力展現出來,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以此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2]。讓學生尤其是貧困中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不卑不亢,不驕不躁。
貧困中學生出現的各種不良人格,如自卑、怯懦、孤僻、暴躁、敵對、嫉妒、狹隘、偏激等,究其根源,主要是經濟上的貧困造成的。因此,要想矯正學生的不良人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還是要“對癥下藥”,從改善學生經濟情況或者幫助學生解決由于經濟所導致的問題著手,這是最具有實效性的措施之一。首先,學??梢詫W生的家庭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貧困生檔案,在不同的階段對學生給予一定程度的援助,緩解學生的經濟壓力。其次,學校還可以發動全校學生開展校園“愛心救助”活動,比如“手拉手”活動、“愛心接力賽”活動等。再者,教師還可以利用周末或者節假日邀請學生來自己家中做客,與他們一起暢談未來與理想,讓這些貧困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與希望。最后,學校還可以不定期組織這些貧困學生參加義務勞動,比如去聾啞學校給孩子們送愛心、去福利院和敬老院為老人盡孝心等,利用這些活動讓學生學會寬容、學會堅強、學會向社會和他人奉獻愛心[3]。
學生的不良人格往往會通過他們的行為習慣表現出來。中學生年齡比較小,心理不成熟,性格特征等具有特殊性。正是因為如此,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取向、價值觀念很容易影響中學生的內心世界。因此,教師要適當放低自己的姿態,放下自己的架子,將貧困學生看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對學生的言行進行觀察,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和缺點,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鼓勵、幫助和糾正。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知、情、意、行等各個方面的表現,追求育人方式的科學性和時效性。
在隔代監護的情況下,學生學好了,沒人夸;學壞了,也沒有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如果這些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就容易往不好的方面發展,于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在這些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沒有加以管束,部分孩子可能會偏離健康發展軌道,并且出現負面行為。如果有條件的話,學校還可以建立以社會為依托、以學校為主導、以家庭為紐帶的道德教育網絡,讓社會、家庭都積極參與到中學生道德教育事業之中,關愛這些貧困中學生,讓學生真切體驗到貧困不可怕,也不可恥,它只是一段時間的狀態,是磨煉品質和心性的學校,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樂觀的人生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此之外,價值觀錯位、認知偏差也是造成農村貧困中學生出現不良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要找到原因,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比如某單科成績優秀、具有某項特長、身體素質非常棒等,增強學生的抗挫能力,讓學生學會接納自己,學會自我心理平衡,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中學生正處在人生重要的轉折階段,這個階段形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會影響學生一生。因此,對中學生不良人格進行矯正非常重要。學??梢酝ㄟ^營造和諧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大力開展校園“愛心救助”工程等方式,培養貧困中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矯正不良人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