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素英
(山西省臨汾市第五中學,山西 臨汾)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更傾向于學生對歷史知識點背誦掌握,提起歷史學習,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哪一年、哪個歷史事件、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將歷史的學習轉向為歷史事件的背誦,長此以往,學生不僅會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思維空間也無法得到擴展,檢驗自己的唯一標準就是考卷的分數。這樣的教學模式所教育出來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社會上的激烈競爭,嚴重影響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意識到要加強學生的形象思維意識的培養。
形象思維顧名思義是指通過把客觀事物形象化來加深對事物的理解以及掌握,因此具有形象性、粗略性、想象性、非邏輯性、生動性等一系列特征。而相對于感性認識而言,形象思維又略有不同,它不僅僅可以將客觀事物直觀化,還能夠在表現客觀事物時,使其具有能動性,表達出思維對象所具有的感情色彩,還有其基本觀點,是感性認識的更深一層表達。
這種表現事物的方法與邏輯思維有所區別,邏輯思維主要是對事物進行判斷、推理,將研究對象變得概念化、理論化。而形象思維是對事物進行色彩、形狀以及線條的描述,最終使事物變成具象、概括以及典型的畫面。因此,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都是在對事物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沿著不同方向發展的兩個不同的思維方法,形象思維在對歷史進行揭示時選擇將歷史形象典型化,而邏輯思維則選擇將其形成理論體系來表現。
為了讓歷史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拓展學生形象思維意識的重要性,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要相互配合,通過一些教學工具的運用,重現歷史形象,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離不開語言,教師在教學時要合理地運用教學語言,實現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讓師生間的交流更加順暢。語言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高中歷史知識比較具象生動,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把握這種特點,并用語言將其詮釋出來,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優秀的歷史教師一定是學富五車,對古往今來的歷史了如指掌,再加之對教學語言的生動應用,必然能夠讓學生比較容易地接受歷史知識。另外,教師通過對教學語言的提升,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形象思維空間。例如,在進行《漢字與書法》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合理地運用教學語言對王羲之的書法予以評論,進行細致的講解,拓展其他書法家的書寫特點,如此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的腦海中浮現出具象的歷史形象,高中時期歷史教學語言的提升,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內在屬性以及外在屬性。所謂語言的內在屬性即語句的科學性、準確性以及系統性,而外在屬性則是指聲音、語色以及語調的變化,只有將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運用,教師才能夠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活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主動性。
語言可以讓歷史形象變得生動具象,但是歷史語言的運用沒有辦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一些教學輔助工具,實現趣味性的課堂教學。高中時期的歷史教學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感知的運用體會歷史知識,需要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以及觸覺,因此需要教師運用直觀的教學工具進行輔助,用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進行《史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運用,播放相關的電影作品選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法,使教學語言與教學工具結合教學,兩者相輔相成,讓歷史知識的教學從靜態向動態發展,變換不同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實現感性與理性的雙重認識,加深對歷史概念及其相關內容的理解掌握。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師想要擴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必須要提升自己的語言水平,學會將教學語言與教學工具結合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現象,學會運用歷史知識,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有助于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發展,順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