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新度中心小學 福建莆田 35114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誦作為一種教學方案,有助于加速學生的語感、表達能力、思維方式和審美能力等方面的培訓。但通過了解目前語文課堂教學工作可知,教師并沒有實現這一目標,更沒有有效引用這一方法。下面通過了解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各項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教學改革時期,朗誦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地位得到了突顯,教師開始在課堂中設計朗誦環節。但通過了解實踐課堂可知,這一情況并不持久,教師設計的朗誦時間短,難以起到優化學生語言能力的作用,下面對幾項影響嚴重的問題進行研究:
在教學革新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朗誦教學并沒有提出明確規定,但朗誦教學卻具備不可取代的教學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規劃出具體的朗誦時間。通過實驗證明可知,目前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都是在課堂中進行知識點的講解,朗誦只放在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中,課堂中的訓練卻很少。這是因為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朗誦沒有產生深刻認知,沒有展現朗誦的教學優勢,對未來學生構建正確的學習觀念有很大影響。
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其他教學內容對比是一致的,都需要教師在指導教學中提出多樣化的教學方案,尊重每位學生的選擇,傾聽每位學生的要求。在課堂中,科學調節小學生的朗讀興趣,促使其在朗讀中可以產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并更深入的探索和理解文章內涵,以此提升語文學習效率和質量[1]。
評價小學語文課堂朗誦情況,是學生了解自身朗讀水平的重要依據。在講解小學語文教材時,教師通常會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朗誦訓練。但在評價學生朗誦行為時,教師提出學生的語言表達過于模糊,沒有展現作者情感,這不符合新課改教學要求。
教師要明確朗誦教學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符合新課改教學要求的朗誦方案,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約束,結合教師的教學指導,引導學生構建朗誦的意識,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在一節語文課中,教師有四十分鐘的時間來劃分,此時就可以通過了解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五到十分鐘的朗誦時間,促使其在自主閱讀、分角色閱讀或背誦默讀等形式中,對課文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從而將個人情感和文章作者的情感整合到一起,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2]。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新人教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曹沖稱象》時,因為文章中有很多生字詞,所以在朗讀前,學生要自主標記不懂的內容,而后教師引領學生一起朗讀,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標注不熟悉字詞的讀音,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段讀,并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表述喜歡的原因。這種教學形式,通常情況下會在課堂中占用大量時間,雖然會減少問題訓練的時間,但有助于學生了解文章意思,正確認讀生字詞,形成朗讀的意識和能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小學語文課堂要展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方案,依據提出多樣化的朗誦教學法推廣語文教學工作,有助于學生感受到朗誦學習的有趣性,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而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出多樣化的教學方案外,還要組織學生參與朗誦活動,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青蛙寫詩》時,可以通過設計情境活動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文中有小蝌蚪、青蛙、小水泡、荷葉上的水珠等角色,在朗讀時,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而教師作為旁白,學生聽到教師讀到哪個部位,學生就要做出相應動作,如小蝌蚪是“逗號”,學生就要三人組隊做出逗號的形狀。這種教學形式不但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更為形象和直觀的認識標點符號。
教師的正確引導對小學生朗誦學習而言有積極的引導作用。關注朗讀評價的推廣,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時保持學習熱情。藝術性的朗誦評價工作是說,教師在處理學生朗誦問題時,要通過委婉的語言來引導學生發掘自身的問題。不但要通過評價傳遞正確的信息,而且要讓學生認識自身問題和朗誦能力的優化方向,以此構建自主參與朗誦的意識和能力。例如,教師在面對自主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時,可以在學生朗誦結束后說道“你很勇敢,而且朗誦的非常好”、“就像是唱歌一樣,好聽是好聽,誰能像讀書一樣朗誦呢?”、“節奏感多強呀?來!同學們,掌聲鼓勵!”或者是“多長的段落呀!讀的字正腔圓,真了不起!”等。由此可知,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要多發掘學生的朗誦潛能,向其提出積極評價,并引用激勵的方式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3]。
綜上所述,朗誦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成長必須要具備的一種能力。培養學生朗誦能力,不但有利于學生更好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優化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學習外,還要通過設計多樣化的朗讀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做好朗讀訓練組織工作,以此強化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