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第六中學,廣東 珠海)
新課改一直強調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確實,書呆子的案例一次次地給我們的教學敲響了警鐘。例如有的學生在學校時會計算,但是到商店買東西時就不會計算自己總共花了多少錢,也不會計算收銀員應該找回多少錢。更有的學生計算公式張口就來,但是實際計算時卻總是出錯。這些都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不強的表現,更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注意對學生多加引導的方面。
數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可以說,數學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新科技的研發,小到日常的生活購物。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多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促使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進而提高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展開思考:
問題一:假設你是一家服裝店的老板,某一天服裝店里同時賣出兩件上衣,售價都是135元,但是按照成本計算呢,其中一件上衣盈利25%,另一件上衣虧損25%,那么這一天中,你家的服裝店是賺了還是賠了。學生會思考:要想知道服裝店到底是賠了還是賺了,需要分別算出每一件衣服的成本,用兩件衣服的總成本和兩件衣服的總售價相比較,總售價高那么就是賺了,總成本高那么就是賠了。那如何計算每一件衣服的成本呢?這就需要運用到百分數的相關知識了,盈利25%,就是成本加上成本的25%等于售價;虧損25%就是成本減去成本的25%等于售價。通過這個等式關系很容易就計算出每件衣服的成本,然后將總售價與總成本比較得出該服裝店在這一天內虧損15元。
問題二:某蔬菜店早上購進300千克的蔬菜,上午賣出40%,每千克3.2元,下午蔬菜店的老板按照上午價格的85%銷售,剩下的蔬菜全部售完。從以上敘述中你能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你能夠自己解決嗎?學生看見這個題目后會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根據已知推導未知,就會提出:上午賣了多少千克蔬菜?上午收入為多少?下午賣了多少千克蔬菜?下午蔬菜的單價為多少?下午收入為多少?300千克蔬菜總共的收入為多少?等等。通過學生身邊的實際案例,既呈現了教學內容,又促使學生體驗到了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還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中學習新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我創設了以下生活情景來導入新課:從三月一日這一天開始,王亮的媽媽每6天休息一天,王亮的爸爸每4天休息一天,王亮一直希望在某一星期六或者星期日,他的爸爸和媽媽能夠同時休息,然后他們一家人一起去公園玩。然后我還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三月份的日歷,并提問學生:同學們,王亮的這個愿望能夠實現嗎?學生根據這個生活化的情景問題會迅速展開思考:如何求出王亮的爸爸和媽媽同時休息的日期,他們同時休息的這一天是不是周六或者周日。然后教師可以接著引導:同學們,我不看日歷,不用一天一天地數,我很快就能說出王亮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學完本節課的知識,你們也能擁有這個能力,你們希望自己很快說出王亮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嗎?這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問題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和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學過圓的知識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實際測量一下家中圓形物體的周長和面積,如電動車輪子的周長和面積,如家中臉盆的周長和面積,如碗或者鍋蓋的周長和面積等。例如學過扇形統計圖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將一天當中他們所吃的所有食物制成一個扇形統計圖,從而分析一天當中各種能量的攝入情況。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數學知識不再是單純地出現在書本中的公式和概念,而是被生活賦予了生命力的活的知識。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全面貫徹新課標理念,通過提出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等方面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與提高學生應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