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第一中學,山東 聊城)
信息技術的普及與高速發展使人們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關注越來越高,如何順應新課改的發展趨勢來進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便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新課改的理論知識。一般來說,高中學校每周會安排至少一次信息技術課程,高中生需結合信息技術教材在微機室中練習各個技能操作方法,很少有教師會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在這種情形下,高中生慢慢喪失了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這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信息技術人才的流失。新課改以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的并非是讓學生掌握多少信息技術知識,而在于他們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關鍵在于高中生信息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新課改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新定位,也必然帶來一系列的教學變革。
在教育改革的歷史長河中,國內外的學者與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主體在教學中的地位進行了多次變革與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教師為教學的主體”占據了主導思想,這就從某種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但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讓人們意識到了學生才是影響教學的根本元素,進而提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而因為學生還需在教師的幫助下內化與吸收新知,所以同時提出了“教師是教學的主導”的思想,進而形成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文化課程不同,前者更為看重的是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那么以“灌輸法”來組織實踐教學則無法有效提高高中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為此,教師必須要保證高中生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信息技術的探索者與求知者,讓他們親自體驗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的生成與應用,使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經歷來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獲取、篩選、分析信息,從信息中獲得結論。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時的、適當的教學幫助,以問題或任務來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使學生愿意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來展開積極思考,同時還應該在學生的學習活動遇到困難與阻礙的時候為學生提供幫助,幫助學生掃清學習障礙。
在其他文化課教學中,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是“輕實踐,重理論”,然而,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是“輕理論,重實踐”。縱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會選擇以“教師演示,學生練習”的模式來組織教學活動,這種活動雖然會對高中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高中生卻并不知道這些實踐技能的作用。也就是說,即便高中生能夠在機械練習中獲得操作能力,但是他們卻不知為何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意義。那么,統一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教學便成為新課改給高中信息技術所提出的另外一個要求。
收錄在信息技術教材中的信息技術知識是現代人所應掌握的基本信息技術知識,比如“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等,這些知識都是高中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基本了解,但是許多教師卻認為這部分理論知識并不重要,認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重點在于后續的技能操作。因此,有一部分教師忽視了這一理論知識教學。大多數高中生雖然對信息技術有基本的了解,但是他們的認識并不穩固,如果忽視了理論知識教學,那么便無法打好根基,導致高中生所建立的信息技術知識體系是淺薄的、片面的。但是,如果教師能夠結合實例來為學生講述何為信息、如何獲取信息,組織高中生就他們獲取信息的過程與教師所介紹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那么便可有效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
統一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目的在于全面評價高中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既要關注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取的知識與技能、高中生應用信息技術以及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求知活動的能力、高中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認識變化等,還要關注教師所組織與設計的教學活動是否真正提高了高中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即高中生通過信息技術學習所得到的收獲,以便全面把控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未來走向。
要想統一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就需要教師合理利用多種教學評價手段,如成長記錄袋、課堂記錄表、信息技術考試與作業練習等多種方式,這些方式可以從各個方面來測評高中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所發生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使用這些評價方式的時候要注意優化組合與靈活搭配,保證評價所發揮的作用是積極的。
總而言之,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發展歷時較短,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問題,教師應學會“照方抓藥”,找到阻礙信息技術課程發展的“毒瘤”,優化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以便讓高中生的信息素養得以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