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州教育局 青海果洛 814000)
一直以來,我國對教師這一角色就賦予了崇高的社會意義。談到國家、民族的未來,必談教育;提到教育,必談教師。當教師行業的社會價值被過分強調,教師群體就會受到社會提出的各種合理或不合理的職業要求約束,與其他行業人員相比他們承擔著更大的社會道德譴責風險。除此之外,這種過高的社會期望還導致社會焦點錯誤地只集中于學?;蚪處熒砩希雎粤顺W校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忽略了除去教師以外的其他教育角色:家長和社會。尤其是在中小學,學生無法完全獨立自主地管理個人生活,本就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監護和引導??墒侨缃裨S多家長卻一味將教育的責任推給教師,導致不少教師不得不壓縮休息時間,整日奔波在教室、辦公室、學生宿舍之間。教師不但要很好的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同時還必須要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他們承受的工作壓力也就可想而知。[1]
因此,這就需要政府和社會加大對教師待遇的重視程度,從多方面采取措施來提升教師的待遇。比如,近幾年連續的加薪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教師對于經濟報酬的需求,使得他們的生活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這對于教師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影響,可以使他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2]
所謂角色指的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規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如果一個個體在生活和工作中同時扮演著多重不同的社會角色,卻因“時間、精力及自身價值傾向”等條件的制約,“不能滿足外在社會不同的角色期望時”,就會造成“內心或情感的矛盾與沖突”,這就是角色沖突的由來。教師個體并非只承擔“教師”這一單一角色任務。對學生來說,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對學校來說,教師扮演的是受雇者;對教師自身家庭來說,扮演的是支持者;對于教育改革事業來說,扮演的則是實踐者……每一個角色都需要教師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去履行角色任務,滿足角色期望。可是時間等客觀條件是恒定的,不可能增多,而精力等主觀條件亦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循環使用,這就意味著一個負責任的教師在經歷了多種角色沖突之后,極大可能感到心力交瘁,難以再保證原有的教育教學工作質量。
因此,學校、家長和學生應該對教師抱有寬容的心態,不應該對教師進行吹毛求疵,要理解教師還有其他的社會定位和角色,盡可能少的給予他們額外的壓力,從而使教師可以更加從容的應對工作和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沖突。
對于所有的工作和職業來講,成就感始終是確保其維持工作熱情以及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并非是一個成果可以即時見效的行業。中小學生正處于智力和腦力發育的成長期,對個人潛能的開發尚處于初始階段,因而較難在這個階段取得明顯成就;等到其日后真正成才,社會一般也不會將其成就歸因于中小學時期所受到的教育影響。因此,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維持職業興趣所需的成就感,一般只能通過學生考試分數或競賽成績獲得,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和波動性。
所以,隨著素質教育理念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家長和社會應該將更多的目光集中于學生的綜合素養上,教師不僅僅教會了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同時也對他們的思想觀、價值觀等方面進行了良好的教育和培養,社會應該提升對這一層面的認識和認可度,提升教師的成就感。
學校是一個半封閉式的社會網絡,其內部文化氛圍直接對教師職業的壓力以及倦怠感產生影響。比如,實際教學中,如果學校獎懲機制不夠公正透明,則會打破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平衡局面。原本“在追求升學率的大環境下,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與教師的職稱評定、年終考核、聘用、升職等直接利益掛鉤”,就已經“人為地加重教師之間的競爭”,再由于機制的缺失致使教師之間關系緊張、勾心斗角,相當于變相在教師原有的教學壓力上再增加一層人際交往壓力,致使教師身心疲憊,熱情和精力枯竭。
因此,學校應該重視組織文化的建設,積極構建完善的工作分配和評價機制時,這樣不但能夠有效避免送禮賄賂等現象的出現,直接減少教師之間的猜忌懷疑,減輕教師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擔憂,使得教師成員之間能夠相互信任、尊重、支持與合作,以成員間的相互支持抵去部分由于工作帶來的疲憊感和無力感,增加工作愉悅感的體驗。
除了上述客觀因素之外,主觀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比如教師自身背景,包括性格、年齡、性別等都會對職業倦怠的形成有一定影響。以下兩類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的可能性較大:
1.缺乏職業興趣。這部分教師入職時或沒有經過慎重選擇,或受家庭等各方因素的影響而被動選擇了教師行業,這使得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內驅力去適應教育教學工作,也沒有意愿去提高教學能力,只是單純地將教學看做是一份普通的勞務工作,缺乏基本的教師責任感。他們通常在職時間不長,難以適應和融入學校生活,最終因為厭煩而離開教師行業。
2.自我定位不準。這部分教師普遍在就職前對自我和職位的期望很高,對自己的優缺點不能做出準確的認識和評價。他們在就職初始懷抱滿腔熱情,工作積極性極高。但當他們的理想遭遇現實的打擊后,容易產生失落感,不再愿意投入精力去改進教學工作,最終產生職業倦怠。
面對這些情況,教育相關部門應該積極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和學習,使這一部分教師認識到自身職業的重要性,同時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對于教師在工作中受到的一些打擊,上級領導要主動和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解除他們的困惑,使他們恢復工作積極性,避免職業倦怠的出現。
綜上所述,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國教育部門、社會以及教師自身溝通進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避免教師出現職業倦怠,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