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應明
(四川省營山縣第二中學,四川 南充)
高中美術鑒賞課成為一門必修課是我國美術教學的一項重大決策,可是同那些具有相對完備的教學體系學科相比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且目前階段我國的基礎教學存在注重基礎知識輕視其他方面能力的問題,使學習與生活脫離得較為嚴重,再加上較特殊的教學內容,所以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探究。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我來談談對高中美術鑒賞的幾點思考。
學生在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后,應該積極和教師交流賞析的結果,教師應該多聽聽學生的賞析結果,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寓思想教育于教學中。教師應該知道美術鑒賞具有直觀性,所以假如學生只是走馬觀花地欣賞根本沒有辦法達到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必須對學生的思想加以引導使其思想更加深入。比如欣賞羅中立的《父親》時,同學們會為羅中立高超的技法所折服。在學生為此感嘆時,老師可以立刻提問:“看了這幅畫你們有什么感受呢?”很多學生會說畫得太像了。老師可以說:“欣賞繪畫單看畫得像是不夠的,作者用過去畫領袖像那么大的畫幅來畫這樣一個飽經風霜的農民,我們可以仔細想一想占中國大部分人口數量的是農民群體,這不正是養育著中華民族的‘父親’嗎?假如我國沒有農民這樣一個群體又將怎樣?但是現在又有多少人了解他們的生活呢?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農民在大地上留下無數的汗水,在千百年來都堅守勞作。父愛,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真誠,沒有這樣深厚的情感是不能創作出這樣具有強烈生活氣息的作品的。”再比如:我們可以讓高中生欣賞梵高畫的《向日葵》,高中生會直觀地從畫中看到金黃的向日葵,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讓他們思考向日葵的含義是什么,這樣學生就能直觀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陽光、樂觀等人生態度。通過對這兩幅作品的欣賞,學生會各有感慨,甚至有些學生潸然淚下,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某種形象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老師們可以利用學生對這些藝術品的濃厚興趣和真摯情感從情操方面培養他們對美與丑的分辨能力,引導學生進入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高中美術鑒賞老師可以充分利用作品表達的情感加以引導,以達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教學目的。
每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都應該有其特有的文化情景,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作品不是獨立的。每次畫家做畫時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這樣就會讓美術作品和畫家所處的環境相融合,從而使繪畫出來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畫家所處環境的特征。所以,每一位畫家要想畫出優秀的作品,就應該把繪制出來的作品帶到文化情景中,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畫家的繪畫水平。
我們要想更好地欣賞畫家的作品,就應該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作品繪制出來的年代以及創作的歷史背景。比如:在欣賞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時,我們可以先了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該作品是在文藝復興的時候被創作出來的,也應該了解它主要想表達的是該時代所具有的人文主義精神。再比如:在欣賞米開朗基羅的《被縛的奴隸》時,我們可以先了解它的創作背景,這幅畫是在朱理二世當政時被創作出來的,其次我們可以了解到該畫家期望奴隸制度被廢除。教師不應該只通過課堂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應該鼓勵學生多去圖書館或者去網上查閱更多有關繪畫的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多方面地學習到繪畫知識。教師在教學生欣賞名畫大家的作品時,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畫家創作作品時的心境,這樣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賞析畫家的作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
每一件優秀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現實生活,所以,教師在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應該將學生的視線轉移到現實生活中。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的作品和學生的作品都展示在班級的走廊里,讓每個人都能欣賞到各個班的繪畫作品,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
教師應該多聽聽學生對繪畫作品的理解,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也能讓教師更加了解每個學生在繪畫方面的長處和短處,更能讓學生有一個欣賞美術作品的動力。所以,教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美術教學的實際意義,從而明確我們不是要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專業美術家,而是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對于高中美術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繪畫作品的藝術鑒賞能力,這樣才能讓高中生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社會,才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