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成芝
(吉林省前郭縣第二高級中學,吉林 松原)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外在表現,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只有深入地了解英語語言文化,才能加深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不斷提高綜合語言能力。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高中英語教學往往只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滲透,從而導致學生跨文化意識欠缺,英語語言素養不足,不能靈活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和表達。為了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能力和語言素養,高中英語教學應注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跨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在語言知識的積累過程中欣賞西方文化的內涵,不斷強化英語的交際功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通俗來說,跨文化意識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在交際過程中所具有的能夠保證準確交流的特定思維。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但如果沒有跨文化意識,交流過程將極為困難。因此,跨文化意識決定著人們對于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對于英語語言的交流和運用能力。但是,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和培養,語言和文化割裂開來,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一是教師教學理念落后,跨文化意識不強。很多教師忽略了語言和文化的內在練習,在教學過程中將二者割裂開來,使語言教學脫離了文化實際,降低了語言教學的實用性。二是教學過程中涉及跨文化意識的內容較少,教師沒有深入挖掘教育資源,沒有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進行滲透和培養。
英語教材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樹立跨文化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深入研究教材,積極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引導學生在語言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發現中西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意識。首先,教師要注重向學生傳授英語詞匯、短語等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學生理解英語詞匯、短語等字面意思背后的文化背景,體驗到英語知識的文化差異,從而增強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例如,cowboy一詞雖然被翻譯為牛仔,但其實該詞來源于美國早期的西進運動,教師要講解其中的文化含義,使學生在表達過程中能夠正確運用。其次要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理解中英語言表達方面的差異,掌握不同場合下的語言表達方法,真正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在中國做客、餐桌文化中主人會頻繁敬酒夾菜,但在英語文化中,“help yourself”則是對客人的尊重。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具體的情境,只有在課堂中創設真實的交際場景,才能實現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靈活運用。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設置一些西方社會生活的場景,模仿英語國家的交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其中的文化含義。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課文中的內容進行改編和創作,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不同角色,模擬文中人物的對話、表情和動作,在真實的交際場景中運用英語進行表達,在濃厚的語言氛圍中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內涵,不斷增強英語語言理解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文化知識,只有不斷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讓學生在不同的文章中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貌才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較高的文化視野下體驗西方文化的內涵。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不同題材的文章,在閱讀中接觸英語文化的不同方面,形成英語文化的思維方式,增強跨文化意識。例如,結合課堂中的文章或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相關文章,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文章背后的文化知識,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西方文學名著,讓學生自己根據注釋去了解更多的文化內容,不斷樹立跨文化意識。
語言能力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鍛煉和提高,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也要在英語語言交際活動中得以實現。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語言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言知識的實際運用過程中體驗英語文化,不斷形成英語的思維方式。例如針對社會上的熱點話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讓學生在主動思考、主動表達和主動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英語文化觀念,不斷增強跨文化意識。
總之,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教學離不開文化知識的傳授和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在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師要實現語言知識和語言文化教學的有機結合,積極地進行跨文化意識的滲透,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思維水平和英語語言交流能力,不斷促進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