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縣府城鎮中心小學 安徽滁州 233100)
陶行知先生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由此可知,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數學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地融合起來。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讓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運用數學知識,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小學數學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將數學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是新課程對教師的新要求,教師只有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將生活材料數學化,用生活的思維方式進行數學教學,指導學生用生活的方式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數學生活”意識,真正做到“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師要結合孩子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認知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同樣的一堂課,不同的教法,學生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就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并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無法勝任的。教師的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例如學習“認識角”一課時,教師把各種角說成“角的兄弟姐妹”;估算教學時,把看大了的估算叫“大估”,看小了估的算叫“小估”,和生活中的“大姑、小姑”諧音,孩子們更加喜歡,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比如在讓孩子們做一些枯燥的習題時,教師總是以挑戰性的語言問大家“敢接受我的挑戰嗎?”孩子們紛紛躍躍欲試。簡單而有趣的語言,使課堂氣氛頓時沸騰,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愿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在上“認識角”一課時,教師出示了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三角尺、鐘表、剪刀、紅領巾、房屋、窗戶、扇子等等課件,讓孩子們找找看角藏哪去了?孩子們驚訝的發現原來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又如在教“兩步計算應用題時”,教師在講桌上布置了一個簡易花店,標上“康乃馨3枝12元、菊花4枝20元、百合花 5枝40元”,問:老師想買7枝菊花可只帶了30元,你們說老師帶的錢夠嗎?如果老師想買一束又漂亮又實惠的花,你們能幫老師想辦法嗎?請你幫老師設計一個買花方案。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提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學有用的數學。”而現有的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我們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啟發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使學生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更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認識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知識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例如在“植樹問題”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系列生活具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課后,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感悟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著的數學規律,所以說生活是數學的起點和歸宿。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農民使用幾何圖形,是為了讓農場更美觀更好管理;工程師使用比例尺,為了讓人們更好的了解這件東西;使用百分數,是為了更好的計算出商品打折后的價錢;使用進一法計算表面積,是為了使用最少的材料做出合格的商品;計算容積或體積使用去尾法,是為了確保最大限額的存放物品;所有這些都是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產生的數學知識,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數學,可以增強他們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信心。
綜上所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培養他們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真切地認識生活,感受生活中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做到將生活融入數學課堂,達到數學生活化的目的,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實用性,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