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白云區人和鎮第三小學 廣東廣州 510000)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很多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尤其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想觀念還不夠成熟,對其強化情感培養有利于推動學生向著積極的方向積極發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營造良好的和諧環境。小學階段對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教師要不斷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其自身感恩行為實現規范化,從而科學合理的對待他人幫助,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因此相關教師要對小學生感恩行為加以重視,讓其自身愛國情緒得以激發,推動我國社會向著穩定的方向發展。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網絡上時常出現許多負面新聞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比如扶老人反遭詐騙等事件,導致很多人看待社會是灰色的,長此以往逐漸變為一樣的人。目前很多人過度追求金錢利益,對人情世故愈漸淡薄,將相應的交往建立在利益之上,導致很多人初心不能得以守護,更談不上感恩。其次,小學階段學生都具有較強的攀比心理,很多孩子對父母的辛苦勞作視而不見,往往過于追捧社會上虛榮等不良風氣。很多時候孩子間往往爭論的話題是誰的衣服比較貴,導致孩子普遍認為父母為自己帶來舒適的生活屬于理所應當,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其實際需求,則抱怨不停。曾在雜志上報道,有的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往往做出傷害身邊人的事情,這需要引起人們的反思[1]。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如果家長不能以身作則,則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家長往往過度溺愛導致孩子比較任性,不僅學不會感恩,同時還學不會分享,家長不恰當的家庭養育方式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嚴重的話可能導致孩子道德品質不高,感恩意識更是無從談起。其次,中國式家長往往都受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思想的影響,大多數家長普遍認為分數才能決定一切,成績單也能代表一切,往往對孩子的其他方面卻不加以重視,缺乏對孩子思想品德的積極引導。長此以往,父母煞費苦心的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孩子自身也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導致學生的思想道德理念欠缺,父母也不能充分發揮自身指導者的作用。
目前很多學校比較重視應試教育,對孩子智力發展較為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并不加以重視。另外,相關教師在培養孩子人格方面缺乏專業性指導,過于追求分數價值,導致學生不能實現智力發展與人格發展相一致的目標,從而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其次,目前我國教育領域在不斷改革深入,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學校仍然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基礎知識,即便有的學校會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但大多趨于形式,導致開展的相關活動不能落實到實處,不利于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規范化感恩行為[2]。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計算機技術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感恩意識以及感恩行為往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相關管理部門要不斷凈化社會風氣,讓家庭外的因素能正確指導學生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如目前被廣泛應用的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以及微博等公眾平臺,向學生推送一些關于感恩教育的文章,讓相關內容逐漸成為飯后談資,同時讓家長陪同孩子共同閱讀。其次,相關媒體應該時常報道一些正能量事件,讓學生能逐漸耳濡目染,如大家經常聽到的“社會上還是好人多”,學生聽得多了,潛意識里會逐漸規范化自身行為,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優化自身綜合素質。
大量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小學生認為享受父母關愛是很正常的,父母無條件服從屬于理所當然,這項調查結果值得引起人們反思。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父母勞動中,讓其逐漸理解掙錢的難處,從而有效避免在以后的消費中出現鋪張浪費現象。其次,父母雖然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但是孩子的成長需要正確引導,過于溺愛不利于孩子成長,父母首先要讓孩子懂得感恩,逐漸培養孩子的奉獻精神,如在父親節與母親節的時候,家長可以簡單的告知孩子這個節日所具有的特殊意義,讓其準備小禮物送給父母,并且父母在收到禮物后,要對孩子加以感謝,這樣做不僅能讓孩子逐漸意識到動手的快樂,而且能讓孩子體會到感恩所獲得的快樂,從而在他人需要幫助時能伸出援手[3]。
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的都比較強,傳統單一式教學并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相關教師應該多樣化感恩教育活動形式,以感恩活動為重要基點,切實開展相關類型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吸引其學習注意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以及規范化感恩行為,讓其常懷感恩之心,從而能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許多贊美親情的詩歌,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要求學生朗讀并賞析,同時適當推薦給學生一些親情感恩內容的作品,讓學生能得以理解,同時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受到親情的熏陶,從而讓其自身能引起反思與感悟。
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家長來說,要充分利用合理的資源,讓學生逐漸學會感恩。如春節家里長輩都會給孩子紅包,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對長輩賦予真誠的感謝,悉心保管別人給予的禮物,從而善待他人的情誼。另外,相關教師在國慶或教師節來臨前可以開展“感恩演講比賽”等主題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讓學生逐漸感受到感恩中存在的快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主動給予他人幫助。對于小學生來說,感恩不僅是生活態度,同時也是自身品德的體現,人與人間交流的過程中,感恩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會感恩才會學會珍惜。因此,相關教師以及家長要不斷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其自身感恩行為實現規范化,通過積極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能以成功。
很多家庭獨生子女較多,導致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對孩子要求都會同意,這樣并不利于孩子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家長可以利用對比作用,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帶孩子到較為偏遠的地方體驗生活,讓孩子逐漸明白生活的不易,從而逐漸激發孩子感恩之情。除此之外,相關教師要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選擇《精忠報國》等歷史真實故事,讓學生逐漸學習相應的愛國事跡,同時讓其逐漸了解以前的艱苦生活,從而與當前生活形成對比,讓學生能珍惜當下生活,懂得感恩的同時,激發學生努力學習,最終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可用人才。
其次,家長要將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強化到生活細節,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較多的感恩行為。比如家長可以引導學生對他人有禮貌,見長輩要問好。雖然這些是小事,但是細節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其有利于培養孩子形成正確的健康思想,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能不斷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能熱情對待身邊人以及事物,為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奠定夯實的基礎[4]。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感恩意識是很重要的,其能不斷規范化小學生的感恩行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顯著提升國民整體素質。小學階段開展感恩教育不僅是道德教育,同時也是情感教育。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得以其他人關注,逐漸成為社會有用人才,最大程度上才能為社會創造良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