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紹興市上虞區崧廈鎮第二中學,浙江 紹興)
道德與法治課是當前德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從實際教學出發,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通常是圍繞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展開教學,這樣的學科內容雖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性被老師充分認識,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這些因素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要有效展開道德與法治教學,單單依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對于思想道德內容與法治知識沒有深入的理解,就無法真正意識到所學知識的意義,也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自然也就大打折扣。而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關系學生成長發展的綜合能力培養,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具備理解、踐行所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的不足,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道德與法治課的核心是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塑造以及法治意識的樹立,而對于核心素養的解讀,則可以看做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科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二者雖然在性質與具體內容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其教學、培養的過程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素養的基礎上,并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讓學生具備自主發展的能力。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矛盾,反而能夠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來展開對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非常高的現實意義。
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同于知識技能的傳授,作為能力與品格的綜合,其在教學中往往是以理論知識的形式體現,但同時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是對理論知識的簡單記憶或理解,而是要學生對這些理論知識產生真正的認同,才能夠將這些品質與能力體現在現實生活中,而情感教育則是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認同感的有效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使其投入到現實情境中,通過理論知識的形象化來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與觸動,進而認同所學的課程內容。例如,在學習《集體生活成就我》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講述一些有關于團隊合作的故事,如大雁通過特殊隊列的合作飛行提高飛行速度,順利完成遷徙等,這樣的故事既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也能夠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感觸,從而真正認識到團隊的重要性,樹立團隊意識。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大多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總結,同時與核心素養一樣需要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素材的運用,不僅能夠使學生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與學習熱情,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所學內容的現實意義,并產生認同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選擇一些身邊的生活素材進行具體講解,或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見聞來發表自身看法。例如,在學習《愛在家人間》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家庭瑣事為劇情,展開情景劇表演,體現出親情的力量以及父母長輩對孩子的愛,讓學生對此產生深入的思考。
核心素質的培養需要以幫助學生成長與發展為核心目標,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核心素養的具體定義也會逐漸發生變化,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也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緊密聯系時事熱點,以更好地滿足時代需求。在實際教學中,圍繞當前為公眾所知的社會熱點事件展開道德與法治教育,組織學生對此發表看法與見解,并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法治精神、道德思想的滲透,從而讓學生將所學內容真正轉化為需要堅持與踐行的人生準則[2]。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有秩序》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將橫穿馬路、闖紅燈、亂扔垃圾等相關的當地新聞作為案例進行講解,并強調這樣做的危害,使教學內容更具說服力,從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遵守社會秩序的重要性。
實踐活動是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鍛煉學生核心素養、踐行所學內容的主要形式,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將所學的知識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切實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現實意義,并產生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學生還能夠在活動中不斷地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并進行及時改正,從而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讓核心素養能夠真正體現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之中,為學生發展提供幫助。例如在學習《服務社會》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植樹、做志愿者等社會公益活動,樹立社會責任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總而言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還需在情感教育、實踐活動中進行不斷探索,找到更加適合當前實際教學需求的教學策略,并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