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勇
(貴州省習水縣仙源鎮中學,貴州 遵義)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初中數學課堂應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積極動手參與實踐、通過數學閱讀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形式主動獲得數學知識,而不只是機械地接受、死記硬背、單調的模仿和大量的題海訓練,數學學習需是學生在教師指引下再次創造的過程。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產生兩個本原性的問題:一是教師教學準備時對教學環節精心預設,從而凸顯出數學問題實質;二在數學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學生對某數學主題本質的關鍵性問題的提出。前者是教師將具有本質性特點的數學問題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接觸并使得學生漸進理解;后者則體現教師從各種未知的突發狀況中檢索出本原性數學問題,也就是說要學生主動地去揭示數學思想的本質。
本原性數學問題驅動課堂教學是一個回歸課堂教學實踐的動態思慮過程,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說意義重大。它不僅指實際的或理想的“本原性數學問題驅動的課堂教學”,而且指教師帶著“本原性數學問題驅動課堂教學”的“意識”,在實踐中調整教學、契合教學現實的一種教學和思維方式。我們不僅要在上課開始創設情境,揭示矛盾,引發學生迫不及待的探究興趣,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跳一跳,摘得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常地處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矛盾之中,不斷從內心迸發出需要的火花,始終保持一種緊張的、富有創造性的精神狀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
陜西師范大學魏霞通過針對性研究,發現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模式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1)教師備課不充分;(2)預習方式不科學;(3)課堂結構松散;(4)教學逃避難點;(5)學困生適應度不好;(6)課堂模式固定;(7)課堂學案使用不正確;(8)教學沒有突出數學本質;(9)傳統模式束縛當前初中數學教學;(10)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太少;(11)教師與學生缺少溝通。由此看來,她對當前初中數學在引入過程中所存在的若干問題的分析比較全面、具體,對于這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比較到位,但是對于初中數學教學過于注重技巧性訓練,追求題海戰術,不重視課本研究這方面的觀點還是空白,本文突出了“本原性問題驅動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的實踐研究”的觀點,正是希望通過這一研究,引起廣大一線教師對課本的重視,對概念教學的重視,對揭示數學本質的重視,更是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視,少一些技術訓練,少一些套路。本研究基于本原性問題驅動下對初中數學教學做具體行動研究,期待能夠通過更廣泛范圍的調查、細化分析和對應措施提出有效促進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進。
比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時候,在一些大題目中往往會涉及一些參數的問題,要通過討論參數來進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討論,學生遇到這樣的題目的時候,往往無所適從,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即便是有思路,寫出來的解題過程也是亂七八糟。教師在對學生講解這樣的題目的時候,就需要讓學生觀察二次函數的圖象,通過二次函數的實質,從而從本原的角度對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幾何意義進行討論。教師通過將一元二次方程在坐標軸上下來進行移動,就能夠判斷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學生通過這樣的觀察,就會發覺一元二次方程實際上也沒有那么難了,因此在自己進行解題的時候,也能夠按照這樣的方法來進行解題,慢慢地學生遇到有關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問題都能夠游刃有余。
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于數學的觀念理解,同時加強了教師對于教學思維的思考,我們認為這里的數學教學觀念指的是教師對于教學實踐中所遇到問題的思考,主要由數學學科的觀念、認知和教學方面的觀念組成,主要體現在對各種能夠便于知識產生的問題,可以給老師的教學模式進行調節,同時也有利于課堂氛圍的調整。對于這個教學方式的研究是由其特點決定的,在數學的教學當中越來越依靠教學經驗,這和傳統的絕對化的教學方式是不一樣的,這個教學方式認為數學的整個教學過程應當是可能出現錯誤的,同時是多樣化的,而不是結果唯一正確的。數學學科的知識不是孤立的知識,不可以簡單注入,也就是教師所擁有的知識不能簡單地通過教師講授直接移植到學生身上。
筆者將繼續對不同地區的各個學校初中數學的教學方式進行實地調研,認真分析優劣勢,并加以總結,以便能夠整理出更加具有代表性的初中數學傳統教學模式下本原性方面的教學存在的弊端,進而提出更加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應對策略,為更好地進行數學教學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