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貴州省六盤水市第一實驗中學,貴州 六盤水)
傳統的課堂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地追求學生的分數,往往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的死記硬背來學習學科知識,以驗證課堂教學效果,然而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對于課堂沒有明顯的教學成效,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教學策略的創新尤為必要。高中生物教學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形勢,對各學科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科教學的需求。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的創新,注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消除學生零碎記憶知識的方法和策略,切實改善教學理念和思維,實現教學策略的突破和創新,融合各種有效的教學資料和元素。本文主要針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的創新,提出如下建議和思考,以供廣大教育者參考和借鑒。
創新是教學改革的集中體現,是新課程標準深入實施和推行的重要形式。只有采用創新性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模式才能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學生對課堂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充分體現教學改革的先進性和時代性。作為高中生物教師,要以教學改革和創新為先導,運用新的教學思維來指導課堂教學,嚴格遵循教育教學改革的定義和方式,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探索,變單向知識的傳授為雙向互動交流的教學模式,徹底擺脫“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陳舊模式的束縛,融入多種形式的實踐性環節,強調和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全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生學習“細胞的增殖”這節課的內容之前,教師必須在腦海深處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大概的梳理,有條理性地設計創新特色的問題,如為什么生物體大都是由許多體積很小的細胞組成的,不是由少數體積大的細胞構成的?細胞為什么不能一直生長形成大型的單細胞生物呢?這些環環相扣的創新性問題,取決于教師創新觀念和思維的轉變,為課堂增添旺盛的生命色彩。
高中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學科,以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核心目標,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其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將會產生不可限量的影響和推動。高中生物教學牢牢把握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所產生的積極效應,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生物學科知識,深入地挖掘生物學科本身的特征和規律,尋找學生心靈深處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內心深處的各種需求,促使學生提升生物學科的科學素養,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感悟和領會生物知識的本質,逐漸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改變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方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比如教師在講解和分析DNA與RNA的異同點時,可以結合兩者各自的特征,對其進行總結和歸納,可得出“258理論”,這里“2”是指兩種核酸、“5”是指五種堿基、“8”是指八種核苷酸,這樣創新式的教學方式,很快就幫助學生學會了DNA和RNA的區別和聯系,深度地掌握了兩者之間的關聯。
實際教學中的各學科與生活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重要聯系,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也不例外。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要逐漸地把握學科知識與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結合生物教學活動,研究生物知識的規律,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生物學科,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融合,有效地密切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掌握生物知識,增強對生物學科的親切感。比如教師在講到“生長素中頂端優勢”這節課的內容時,完全可以帶領學生去公園、植物園參觀學習,讓學生仔細地察看植物的生長規律,總結生長素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深刻地了解頂端優勢的含義,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生物知識的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以上教學策略是高中生物課堂創新模式開展的有效方式。教師在教學中,不是研究學生“學會什么”,而要讓學生“怎樣學會”,這是新課程標準對教育者提出的較高要求,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完成教學策略的創新,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積極地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融入生活實踐性活動,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促使課堂教學模式的更新和轉變,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