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五常市志廣鄉中心學校 黑龍江五常 150206)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低年級學生寫作時通常會遇到不知寫什么?這樣的困惑。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觀察和積累的習慣。習作素材大都來源于生活,要讓學生知道寫作什么?就要先引導學生觀察什么?怎么觀察?在觀察的時候有目的的思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低年級學生好奇心重這一心理特點去引導學生有目的觀察。并在觀察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判斷,從而逐步積累豐富素材。
觀察時教師一定要有目的性的引導,從觀察的距離、角度,從整體到部分等,不能泛泛而為,養成觀察的好習慣。教師要在觀察培養中進行適當引導,比如觀察兔子要讓學生找出小兔子與其它小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抓住事物特點,如大耳朵、紅眼睛、三瓣嘴等,并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進行思維拓展。從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條理性。如果學生觀察有難度,可設計一些問題進行適當引導,但要避免機械的灌輸,影響孩子想象力的培養。
觀察素材要盡量貼近生活,貼近低段學生的喜好,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出學生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去觀察、探索。
低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寫作的前提,除了在說話、寫說中對學生刻意的鍛煉外,在日常教學中也一定要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如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有耐心的引導學生說完整話,條理清晰,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可以適當開展一些小活動對學生進行培養和鍛煉,如:講故事比賽,用自己的話對課文進行簡單復述等,有精力的老師也可以利用早自習時間開展朗誦等活動,讓他們敢于表達,樂于表達,習慣表達。
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時,一定要把握好難易尺度。由簡入繁,先易后難,結合本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進行調整。創設符合學段學生心理特點的語言對話環境。并要求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加入自己的積極向上的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無論是表達還是寫作都有自己的思想,逐漸讓學生的習作生動、鮮活起來。
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本內容,設計一些小情景劇,培養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去表達自己的感情。在角色的選擇中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長,適當去放大他們的長處,并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總之,低年級學生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去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以后的習作打好語言基礎。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除了讓他們學會觀察和積累和好語言組織能力外,還要讓他們把觀察所得述之于筆端,這才是最終目的,而好的語言組織能力也會成為學生提筆的助力,而培養這方面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寫日記。并養成習慣。
由于低年級學生識字量還比較少,一開始寫日記會很困難,要引導學生利用學生所學的音節來寫句子,這時對學生的要求不要太高。意思表達清楚,句子完整即可。隨著課程的進展,學生識字量加大后可以鼓勵學生用盡量漢字,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教會學生利用工具書——字典去寫作。
低年級學生寫日記大多記錄生活點滴,一開始很多學生會走入千篇一律,缺少內容,記流水賬的誤區,他們不懂得把平時觀察積累的素材寫到日記中。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積累的素材進行寫作。可以組織學生先說一說,再試著寫一寫。教師進行及時指導。不見要讓學生寫見到的,還要讓學生寫出想到的。要讓學生形成寫日記其實很容易這一觀念。也可以定期組織班級日記展示活動。培養學生寫日記的興趣。
低年級學生是習慣養成階段,寫日記也一樣要讓學生養成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習慣的養成和教師的關注有著密可不分的關系,教師要對學生寫日記長抓不懈,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積累寫作的素材,因此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必不可少。而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先要為學生營造閱讀的氛圍。我的做法是以身作則,作出表率,低年級學生還處在認知、模仿階段。做為班主任老師,我帶頭讀書,在行動上去感染學生,使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實踐證明,一個喜歡閱讀的教師更容易帶出一批喜歡閱讀的學生。
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時教還應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讀物。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比較喜歡機智、勇敢的人物。因此一此經典的兒童讀本是學生很好的啟蒙讀本,如:《海底兩萬里》、《木偶奇遇記》、《淘氣包馬小跳》等是不錯的選擇。
讀書不能泛泛而讀也要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走馬觀花式的閱讀不利于學生的積累、運用。因此,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愛讀,還要會讀。要培養學生寫讀書筆記的方法,積累好詞、好句、好段。這樣才能把閱讀所得運用到寫作中去。
我在培養學生讀書興趣時,還定期組織學生開讀書報告會,讓學生互相交流讀書所得,交流所讀書籍。這樣堅持經常,使閱讀成為學習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最后針對低年級學生由于識字不多,好動、做事不容易志專一等特點,初讀要有家人的輔導。教師要組織家校共讀,親子閱讀等活動,讓家長參與到培養學生閱讀中去。
總之“一年之計在于春”,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要從小抓起,要注重起步階段對學生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將來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