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達州市職業高級中學 四川達州 635000)
新課改對高中歷史教學方法逐漸發生改變,不斷出現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本文中選擇以生活化教學為切入點,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以供借鑒。[1]
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理念,充分滿足高中生成長的客觀需要,有利于克服傳統的只以書本教育為主的弊端;帶領學生把歷史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提出與應用,是新課標崇尚“人性化”教學的表現,它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需要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突破了傳統的以知識學習為核心的學習模式,注重學生健全的、完整的發展。接下來詳細分析高中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2]
高中歷史教學中將生活化理念引入到課程教學中,也是提升學生歷史知識識別能力的有效途徑。歷史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情感色彩,教師通過實踐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充滿歷史氛圍的教學情況,輕松學習氛圍中快速掌握歷史知識。如講解《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變遷》教學時,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近代飲食、服裝及習慣的變遷,了解與掌握變遷因素及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分享學生自己所知的風速習慣、服飾搭配。同時還可以引入具體的生活變遷現象,如結婚彩禮的變化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的關鍵在于觀念的培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付諸實踐。教師鼓勵學生大膽但是,引導學生質疑并提出問題,為培養創新性思維提供基礎。[3]
如對李鴻章和《馬關條約》等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知識點講解時,既講出當時的歷史背景,又可引用他人的評論,如梁啟超在自己所著《李鴻章傳》中稱其“不識國民之原理”的論述等。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此問題,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以此為鋪墊,引出《鴉片戰爭》這一章節知識,并將其與“公共場所禁止吸煙”這一政策聯系起來。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活中的“禁煙行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留心觀察生活細節的能力。[4]
當今社會整體處于和平狀態,但部分地區依舊存在戰爭,可以將存在戰亂地區情況與教材聯系起來。高中歷史教學中,同一文本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解讀,這和學生個人經歷、價值取向等內容存在關聯。新形勢下多元化解讀閱讀文本是歷史教學的趨勢,也是創新教學策略的主要措施,也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要求。
如《戊戌變法》課時講解時,教材肯定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眾多,但又重點強調根本原因在于“領導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強調變法失敗的外因和教材敘述的兩派勢力斗爭存在聯系。大部分學生最直觀的認識就是封建頑固勢力過于強大進而造成變法失敗,但是基于批判性思維分析就能發現原因不會這么簡單。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可以發現教材中根本沒有提及變法失敗的內因,歷史現象中最基礎的才是內因。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尊重相關觀點的基礎上,多視角、多角度分析資料,客觀正確認識歷史。同時剖析現代世界中存在戰爭問題,分析這些國家變亂的內因與外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5]
教師在教授高中歷史課程時,應盡量運用生活化教學理念,將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教學貼近生活。而且,只有將歷史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才能更加深刻、快速的促進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認識到歷史課程的價值和意義,體會到歷史背后的悠久文化,感受到民族獨立、國家繁榮的昌盛的人民的力量,深化學習內容。例如,在學習《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內容時,以我國外交政策——“真正不結盟政策”為主,講述我國“真正不結盟政策”的實際內容: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外交的基礎,維護世界和平,再不反對霸權主義的同時,發展和任何國家之間的友誼,堅持對外開放原則不改變。針對這些內容,教師可一例舉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輔助講解,如,我國實行的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參與法蘭克福書展、參加和舉辦APEC會議、奧運會等等。通過知識點與生活實際問題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幫助他們正確、快速的理解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6]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發生巨大改變,需要歷史教師創新教學方法與改革教學模式,推動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希望通過本文論述與分析,可以為類似研究提供經驗借鑒與參考,推動歷史教學質量提升,順利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