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茜 周加勝 陳夢杰 江 雪
(1.湖北理工學院教師 湖北黃石 435003;2.湖北理工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 湖北黃石 435003)
在當前教學改革的浪潮下,各方紛紛推出教學改革方案。《網絡策劃與編輯》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對學生新聞的編輯策劃能力有重大影響,在新媒體人才培養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很有必要對該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研究。
小組合作學習則是通過教師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將班組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翻轉課堂是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傳統學習模式翻轉過來,學生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展開自主學習,而課堂上學生進行成果展示與講解,教師則主要用來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匯報討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1]
基于學生分組合作的翻轉課堂則能結合兩者的優勢,教師通過課前布置任務,學生課前自主分組合作完成任務,以發現學習問題并嘗試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實現對問題難點的攻克,對學習中的問題有整體的掌握。課前:小組內部分工合作完成項目任務;課中:由小組代表進行成果展示與講解,各小組間進行互評交流;教師則扮演引導的角色,對每組的作品進行點評,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在課后:則對學習內容進行回顧與檢測。[2]
在當下提倡教育強國的大環境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高校的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得。筆者以《網絡策劃與編輯》課程為例分析傳統教育模式下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尤其是在《網絡策劃與編輯》這門學科里,著重點為策劃、實踐性要求高、強調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現有的教學模式缺陷是及其明顯的,老師與學生之間交流與互動少,尤其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
從教學生“學會”到生“會學”是教學上質的飛躍。而“漁之技,學之法”不能僅靠灌輸獲得,必須教師多方設法引導學生“自求而得之”。以往“應試教育”的講述式教學,教師精力基本傾注于“講深,講透”,力求把學生“教會”,忽略了學生接受效果、忽略了學生的意見。在《網絡策劃與編輯》這門學科里,單純的“傳輸-接受”模式缺少反饋的環節,嚴重地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學生的“學”游離于教師的“教”之外,形成兩張皮的現象,只有師生充分交流才能促進“教”“學”相長。
實踐性教學環節較少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通病。當今社會,單純的理論知識已不能肩負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擔。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網絡策劃與編輯》課程,更加突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例如:網絡新聞策劃,網絡新聞專題策劃等等。這都需要學生走出課堂、深入新聞事件、通過不斷地實踐的新聞策劃來加深對網絡策劃的理論理解,提高實踐能力。因此,《網絡策劃與編輯》課程中必須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項目的鍛煉相結合,以期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網絡編輯與策劃》是一門學習網絡策劃與網絡編輯原理和方法的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強調提高掌握網絡編輯的各項技能、加強學生實際網絡新聞操作能力的培養。基于分組合作的翻轉的課堂教學模式,結合《網絡編輯與策劃》課程的特點和問題,筆者將兩者有機的融合,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分組合作的翻轉課堂模式為《網絡編輯與策劃》教學改革帶來的創新性運用:
在當前高校教改的大環境下,各項課改措施紛紛出臺,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符合當前的發展潮流,分組合作、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法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不二選擇。分組合作和翻轉課堂兩種新型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的保證,離不開課堂教學閉環性的實現。筆者利用探究式教學實現教師“教”,利用師生互動實現“教”與“學”碰撞,再結合反饋推動深入的“教”,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閉環系統。在《網絡編輯與策劃》課程中倡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網絡策劃的理論知識在教師傳授基礎上進行探究學習、深入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利用課堂互動教學的營造多邊互動教學環境的特點,在教師生平等交流探討的基礎上,達到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交融。例如針對某一知識點拋出選題,大家進行頭腦風暴等。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與課堂互動反饋的教學模式,不僅是實現了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互為基礎互為保障的閉環系統。[3]
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成為所有高校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基于此種需求,筆者總結出“依托多媒體教學平臺的‘老師點評+學生互評’的三維立體教學模式”,旨在無限利用課堂上的三維教學空間中充分互動,來實現“教”“學”相長的最佳模式。在《網絡編輯與策劃》的課堂上,首先,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將枯燥的、靜態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容易接受;其次,在教師完成理論知識的傳授,要以項目的形式拋給班內所有學習小組,再由小組成員充分論證并完成項目任務;再次,每小組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展示項目成果,由老師進行專業點評及指導;最后,其他各小組分別對該小組項目成果進行不同觀點闡述,并形成觀點碰撞。由此,在教師點評和學生互評中實現“教”與“學”的相長。通過依托多媒體教學平臺的“老師點評+學生互評”的三維立體教學模式,老師對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的掌握程度有較清楚的掌握,突出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并進行課堂上的交流反饋。例如《網絡編輯與策劃》課程中網絡圖片新聞專題,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自主分組合作尋找校內新聞,并通過圖片新聞的方式進行課堂展示,展示中老師再對作品的優點和不足進行點評,學生課堂上進行互評,最后通過各個小組的投票選出優秀作品,通過班級公眾號平臺對學生作業進行成果展示,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公眾號的閱讀與點贊更能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藍墨云班課將學習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真正地成為教學中的主人,并以信息化教學技術為手段開展教學,融師生交互系統、即時反饋、多元評價于一體,注重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教師應加強課堂教學中實踐環節的比重,逐步改變傳統模式下學生實踐機會不足的問題。在《網絡編輯與策劃》課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以與校記者部、宣傳部等進行合作,由學生通過分組合作,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網絡新聞專題策劃等,在課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對成果進行修改,課后在學校或學院平臺上展示;另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學生能夠在日報,電視臺等單位進行實習,通過參與相關網絡策劃,從而獲得實在的經驗,還能夠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和把握網絡策劃中的新鮮的策劃理念。通過實踐操作,對學生積極、深刻的掌握課程知識具有積極的意義。
總而言之,基于分組合作的翻轉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該教學模式契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符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