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技師學院 湖南常德 415000)
在新常態背景下,為適應當代教育與市場人才需求,中職教學管理要秉承“職業為本”理念,與時俱進,積極推進院校改革進程,從而促進自身長遠化發展,為社會培養與輸出更多專業技能人才。但是縱觀現階段,部分中職院校以“職業為本”指導下的中職教學管理仍面對諸多問題,阻礙了新形式下中職教學管理改革進程,難以緩解社會應用型人才匱乏現狀。
近年來,受社會經濟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改造影響,眾多企業崗位上應用型人才處于匱乏狀態,各行各業涌現不同程度的“崗位在等人”現象,極度不利于社會與企業的雙層發展。在此種形式下,承擔培養與輸出技能型人才的中職院校責任更為重大。其必須以“就業”為導向,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改變以往落后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以實現新時代下教育模式轉型,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
在中職院校中,教學管理是一種育人手段,也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通過規范化、科學化的教學管理,既能夠打造一直獨具特色的高素養教師隊伍,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從而為社會培養與輸出更多應用型人才。而以“職業為本”的理念實質上是與時俱進,滿足知識經濟下堅持為學生服務的要求,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比例,為今后適應社會形勢,完善自我職業規劃打下殷實基礎。
對學生個性意識培養較為缺乏,主要是受到傳統教學管理模式沿襲的影響。一是教學方式程序化,單一的“灌輸式”教育遠大于討論式教學,師生間缺乏互動,忽略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定位,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無形中降低了教學質量[1]。二是教學內容固定化,所授課程主由公共課程及專業課程模塊構成,且多趨向于理論教學,技能教學版塊尤為欠缺。
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欠缺,主要表現在: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主要以說教方式為主,缺乏相應的人文關懷;職業生涯規劃專業課程所占教學比例較少,不利于學生明確專業發展方向;缺乏與專業相對口的校企合作或者校企合作并不緊密,導致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充分遷移至日常生活生產中,在就業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難以適應新時代下崗位對人才的需求。
鑒于中職教育的特性,中職任課老師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兼具較強社會實踐能力,否則在教學過程中難以起到示范、引導作用,教學體系更是難以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也嚴重阻礙了新形式下中職教學管理改革進程。在現階段,絕大多數中職任課老師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社會實踐能力卻較為薄弱。
中職教師可以結合各專業課程特性,根據擬定的教學環節穿插不同的實踐教學方式,如情景模擬法、角色扮演發、演示訓練法、項目導向式等,這種互動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單項式授課模式,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感受理論知識的實踐操作,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2]。其次,定制“多元課程結構”,除卻公共課、專業課,注重個性發展課程,從而強化學生個性化的自我發展。
增加職業生涯規劃專業課程,在融入人文關懷基礎上,注重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訓,重點建立“理論學識+模擬實訓+實戰演練”立體式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者的聯合與統一,在以“職業為本”指導下,以學校專業教育為奠基,將學校理論學識、模擬實訓、崗位實踐相互滲透、融合,從而真正意義上培養應用型人才。
在招聘時,嚴把中職教師崗位關,招聘優秀且上進的人員;根據教師不同水平,分層次、分階段地制定培訓計劃,并建立獎懲考核機制,定期對中職教師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檢測;聘請相關方面的技術骨干或專家開展講座,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老前輩與新人之間的溝通,構建一種“老帶新、新促老”和諧工作氛圍,打造一支實力化的師資隊伍[3]。
在新常態背景下,以“職業為本”指導下的中職教學管理迫在眉睫。中職院校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改革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并注重專業教師綜合素養以及學生的技能教學培養,才能從根本上輸出應用型社會人才,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