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設施,無論是住房、汽車還是剪刀、夾子等,無非二個基本要求:一是能用,即能承受一定的力并具有一定的功能;二是牢靠,就是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前者是理論力學所研究的,后者是材料力學分析的。工業產品的研制和生產也是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的。“工程力學”(包括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技術基礎課,機械類專業的許多課程都以“工程力學”為基礎,它就像工程技術的殿堂大門,學生正是從“工程力學”這個課程進入到專業課。所以,從“工程力學”開始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工程技術的訓練是十分重要的。筆者認為針對“工程力學”本身的特點,以及后續課程學習,直到進入工作崗位,有三方面的基本訓練亟須加強。
教育的任務是轉變學生的思想,把學生的日常思考提升到科學的高度,也就是用科學思維代替他們習慣的想法。這就要求教師以身作則,運用科學分析和邏輯推理,其中不能有絲毫的含糊。教師要明確地從背景中提出問題,做出合理的猜想,并且運用論證的命題化格式列出條件和結論,以及邏輯上的可能聯系,一步步地充實兩者之間的空白。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推演中,讓學生熟悉和掌握科學思維,在學習中不斷地探索以獲得某些準則,用這些準則去確定問題的結果。
要教會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每一個內容、每一類問題、每一個章節都是這樣的,才能把書本的知識變為己有。這是通過科學的邏輯結構來健全自己的知識框架,有牢固的框架才有扎實的基礎。有些學生很看重考前突擊,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實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通過總結,按科學的邏輯框圖列出概念、定理和公式,抓住它們的聯系,并不需要死記內容、硬背公式,解起題來也一樣得心應手。而所有這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不斷總結逐步積累起來的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總結,提高他們的素質。比如理論力學是研究剛體受力和運動的因果關系,材料力學通過變形體的內力和變形來研究其強度和剛度,它們之間由剛化原理聯系,變形體要滿足剛體的平衡條件,而變形體平衡又要增加自己變形的特殊條件,所以理論力學是材料力學的基礎。
現在學校對在校生的管理很多,有入學教育、軍訓、行政和思想政治管理等等。但缺乏自始至終知道學生學習的導師,研究生是導師制,專科生更需要導師。因為各學科的教師只負責本身課程,專業的整體指導應從入學時就進行。作為力學教師,應盡量多做此項工作以彌補空缺。
“工程力學”作為工科學生的技術基礎課,著重研究工程中的機構和結構。比如解靜力學問題,首先要按原則選取研究對象;其次,畫主動力和約束力,當然也有規定準則;再次,按受力圖列出標準形式的平衡方程;最后通過解方程得到結果。這如同工業生產整個工藝流程,每一個環節要有條件和規范。課堂上教師要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演示,總結出一套方法,然后證實它的科學性和簡明特點,定下來在以后使用,熟練后可以按原則操作,這是規范方法的最大優越性。靜力學如此,運動學和動力學也如此,材料力學也有一套適合解題分析表達的方法。材料力學認為內力是由外力引起的,內力由截面法求出,并對構件畫出全部內力圖,一目了然地找出最大內力處作為危險截面,通過應力分析又可以找出危險點,根據危險點的應力狀態確定用強度條件或用強度理論進行強度核算,若是變形問題,對每段內力或某一位置的內力,通過公式直接計算變形,還可作剛度校核。穩定性問題也有一套方法,這種方法一直可以沿用到涉及的后續課,甚至工程工作中的某些環節。
對于如此重要的問題,教師要布置大量的習題加強學生的訓練,并在習題課中正面指導,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教師要一一改正所有點滴錯誤和不規范的表達形式,給予中肯的批語。
工業化大生產是大規模甚至全社會協同進行的,這就要統一標準。每一個行業都有其專門術語,應要求學生正確使用術語,這樣才能精確表達專業的問題和結果。在作業中,名稱、性質、矢量分析圖、方法、記號、標記形式都十分重要,是標志內行或外行的分水嶺。只有這樣嚴格要求,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下面的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已知桿的內力FN=25KN,當桿的直徑為30mm2時,求桿截面的應力,正確的表達式為。但有的學生常常寫成。學過“工程力學”的人看了第二種表達顯然會皺眉頭。雖然答案沒有錯,但是太不標準化了:第一,每一個字母一般固定表示一個量,FN中的下標表示內力,σ表示應力,而δ表示延伸率;第二,算式過程中一律以牛頓、米作為單位,所以不需要量綱,數字以給定為準,數量級一般以103為一級選用合適的級別;第三,各種量有其特定單位,力用千牛,應力用兆帕;第四,工程問題都有精度要求,在力學中±5%是一般要求,在這范圍內是可以用等號而不必用近似號,更不必用過分精確的累計數字表示。再比如材料力學中內力的正負規定十分復雜,為了在求未知內力的過程中方便并少出錯誤而必須規定:未知內力一律假定為正,求出的內力值可以直接移到內力圖的坐標中,而不必第二次規定正負。力學中這種不起眼的小事比比皆是,但是如果串聯起來,互相協調,整體一致,在計算、表達、交流、發表、報告等等場合簡直是一種語言,而且超越國界。
綜上所述,教師的作用是傳授知識,但某些基礎性的方法和技能是必須不斷重復才能熟練掌握的,這就要求教師對訓練有足夠的認識,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又學到學習方法。“工程力學”是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必修的技術基礎課程,通過這三方面的基本訓練,學生能學好工程力學,并提高自己的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