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度與日俱增,一線教學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人才質量取決于教學質量,而在各學科教學工作中語文學科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工具,學不好該學科,就會制約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理解。
中職語文課程的性質與任務決定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該課程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為其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可見,中職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工具性較強的學科,對中職生的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中職語文的教學現狀不盡如人意,甚至影響了中職人才的培養質量。受學校、教師、學生等因素的影響,語文教學沒有放在應該重視的高度,學生學不到有用的語文知識,逐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現在把握中職語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其中原因。
1.學校和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不管是中職學校還是中職學生,都非常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忽視了文化知識的學習,當然也不重視語文這門基礎性學科。有的學校甚至把語文教學放在可有可無的地位,如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也沒有合理的授課計劃、評價體系,還經常給其他專業課教學“讓路”,導致語文教師只能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沒有太多的創新意愿。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職生的語文學習自然效果不佳。
2.學生文化基礎薄弱且缺乏興趣。中職生學習基礎薄弱,也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導致學習消極應付,上課不專心,缺乏自信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感到迷茫。盡管中職學校也會進行職業興趣、職業潛質、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教育,但中職生對自己究竟喜歡什么職業、將來能從事什么工作并不清楚,對未來的目標不太明確、自律意識不強。雖然中職學校不乏文化成績優秀的學生,仍然存在學生基礎薄弱、個體差異顯著等情況,再加上部分學生沒有很好的學習習慣,進入職業學校后片面地認為只要學好專業技能就行,以至于更加放松語文學習,在語文課堂上不會主動參與到與教師的互動中,對課程學習不感興趣、沒有探究欲望、上課走神睡覺的情況屢見不鮮。
3.教學方法與職業教育特點不符。受傳統教學的影響,中職語文教學仍舊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語文知識。部分中職語文教師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時未能掌握其精髓,表現為:創設的教學情境不合理、學生沒有興趣,不能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與學生交流時,未能發揮有效地引導作用等,使得中職語文教學質量日趨下降。此外,部分中職語文教師過于注重教材中的知識點,常常忽視其他方面的重要知識,忽視了語文的實用性和育人功能,導致語文教學與職業教育培養實用性人才的目標脫節,不適應職業教育教學的需要。
在總結中職語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探索,試圖找到解決當前中職語文教學問題的措施,以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使學生學到實用的語文知識。
1.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對象不同,這也就決定了中職語文教學應該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中職教育的語文教學體系,無論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上都是普高語文教學的翻版,沒有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或是脫離了中職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必然會影響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事實上,中職語文的教育本質和其他專業課不一樣,它不是簡單的技能教育或純客觀的知識學習,而是關系到母語技能的感知與學習、精神世界的啟蒙與塑造,甚至個性品格的打磨與鍛造,是和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息息相關的。具體來說,語文教學關系到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這些能力伴隨人的一生,并不是局限于在校階段的學習。
2.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雖然我國早在2007年就發布了《關于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啟動了中職教師培訓計劃,相關部門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職教師資隊伍培養仍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難題。據了解,當前中職教師隊伍建設存在職稱通道不暢、職業成就感不強、骨干教師流失嚴重、職業規劃意識薄弱等現實問題,其中既有政策、機制問題,也有觀念方面的問題。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該認清形勢、準確定位,從而提升專業素質。與中學語文教師相比,中職語文教師沒有升學壓力,可以把握時機來夯實專業基礎,苦練教學技能,提升科研能力,最大限度地獲得職業成就感。特別是要采用一些現代的教學手段,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把語文學科和中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中職生學到實用的語文技能。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①制定閱讀計劃。每月系統地閱讀與教材相關的作品,力求對教材中涉及的作家、文章都有一定的認識,擴大知識面;②提升聽說讀寫能力。這也是語言學科共同的要求,在職業教育重技能培養、輕文化基礎教學的大背景下,培養這四大能力尤為重要。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才能使課堂有聲有色,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③鼓勵學生閱讀。閱讀是多樣的,甚至是隨時的,年輕人多喜歡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語文教師不妨以班級、專業來分組建立微信群,定期推送合適的文章,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④開展語文活動。教師可組織辯論、演講、社會調查、研究性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記》有言,“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積極配合教師,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中職生處于叛逆期,對文化知識的學習也不太感興趣,語文教師一定要合理引導,不能采取強迫的措施。首先,給學生樹立榜樣。教師是一種職業,中職生將來也要從事一定的職業,這一點是相通的。因此,教師要具備淵博的知識、奉獻的精神,掌握生動的教學方法,做到專業、敬業、樂業,以良好的態度來引領學生;其次,應鼓勵學生。教師不能用成績的好壞來衡量學生,應充分尊重、鼓勵學生,對他們表現出信任和賞識,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努力解決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4.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中,語文教師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認真思考,與教師、同學一起圍繞學習問題展開討論。還可在課堂上圍繞某個主題進行比賽,如改錯別字、名句默寫、詩詞朗讀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滿足學生的自尊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課堂氣氛也就活躍了。
針對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教師首先要從自身著手,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實用性,使學生獲得更好的語文教育。此外,還應立足于職業教育,經常深入企業,積極調研企業文化,掌握企業對員工語文素養方面的需求,從而讓中職生既能提升素養,又能學有所用,最終實現教書與育人的雙重目的。總之,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開創職業生涯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