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 玲
(廣西桂林市荔浦縣荔浦中學)
核心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利于學生個體發(fā)展、終身發(fā)展,符合社會發(fā)展至需求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是深入落實“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yǎng)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基于此,本文將在對核心素養(yǎng)進行簡明介紹的基礎上,以戲曲進課堂,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途徑探索為主要探討內容展開研究。
國家層面已經(jīng)意識到戲曲進課堂的重要意義,相繼下發(fā)了指導性文件并為此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與物力資源,為戲曲融入課堂提供了有力保障。學校是孕育人才的搖籃。在政府的倡導與支持下,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更需要得到科研機構與整個社會的幫助。同時,還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如家長、民間機構、音樂院團等。學生是否感興趣則成為重要基石,這就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教師的引導,使學生能領略到戲曲藝術的獨特風采,滿懷激情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在培養(yǎng)師資力量的過程中,不能僅將目光投向傳授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的層面,要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探究、大膽摸索,更要了解青少年心理特征,能以新理念、新思路面對教學工作,滿足青少年多元化成長需求,傳承地域特色戲曲文化。此外,科研機構的探索能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支撐,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可以從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中挖掘出最合理的素材,為教學指明了方向。增強戲曲進課堂活動的實效性,離不開多方努力與配合。
一是發(fā)揮社會力量,聘請經(jīng)驗豐富的民間藝人、德高望重的藝術家來到學校,為學生帶來“戲曲知識講座”,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二是發(fā)揮文化部門、戲劇團體的優(yōu)勢,定期請他們來到校園,為學生帶來精彩演出,使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戲曲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縮短理論與實踐間的距離。
三是將地方性劇種引進課堂,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使學生了解到戲曲選段與音樂作品間的差異,以全新的視角對地方戲曲進行解讀,感受到在地方戲曲繁榮與發(fā)展過程中自己肩上的重任。
四是鼓勵師范生、研究生走出校門,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或是通過撰寫畢業(yè)論文的形式使他們充分把握學校戲曲音樂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明確自己的努力目標與方向。通過這種途徑,使學生把握戲曲與文化的關系,了解地方曲目、劇種的韻律及特征等。
戲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舞臺藝術,是文學、美術、舞蹈、音樂、詩歌等藝術類型融會交織的結果。為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較高的人才,應合理配置課程資源,開展綜合性教學,將課程資源與戲曲資源進行有機結合,讓學校課堂成為傳統(tǒng)戲曲文化教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戰(zhàn)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戲曲進課堂可以充分發(fā)揮出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使戲曲這一寶貴的文化財富得以傳承。所以,教師要合理配置課程資源,開展綜合性教學。利用語文課來深入解讀唱詞,在音樂課上學唱選段,在美術課上描畫臉譜,體育課上練習身段,班會課上可以了解戲曲的悠久歷史。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從不同側面了解戲曲深刻的文化內涵,使民族文化素養(yǎng)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之中,不斷增強他們的藝術欣賞與鑒賞能力。
在實行戲曲進課堂時,我們還應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具體如下:
一是學校要在準確把握學生興趣點的基礎上,組織各種戲曲社團,為學生提供學習與展示自我的平臺,助推戲曲進課堂活動的順利實施。學校要通過各種方式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可以聘請資深戲曲演員為學生授課,請他們從各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培訓與指導,如化妝、唱腔、身段等。
二是可以組織師生到劇團進行參觀學習,使學生了解藝術家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自覺承擔起傳承戲曲藝術的歷史重任。
總之,學生應具備較強的核心素養(yǎng),既要對藝術門類融會貫通,也要注重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知識結構的優(yōu)化以及應用能力的提升。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突破學科之間的樊籬,更加注重學生綜合感知以及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增強人才的社會競爭力。
[1]汪瑞林.凝練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N].中國教育報,2016-09-14.
[2]于建剛.戲曲跨文化交流人才培養(yǎng)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