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娟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初級中學)
“教育屬于生活,教育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語文教學是在祖國母語的大環境中教學生學語文,語文課堂的學習與現實生活有著天然的聯系。要讓學生真正扎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課堂與學生靈魂相溝通,使得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化”。
楊再隋教授在解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時,這樣寫道:“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景,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活活動?!庇纱丝梢?,語文教學與生活是一體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基本素質。目標的制定要能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我們在教學九年級下冊的《孤獨之旅》的時候,可以制定這樣的目標:請學生抽空花一天的時間到鄉下老家去過一下一個人的生活。這樣可以真切地讓他們感受到一個人獨處時的那種與眾不同的感覺,或孤獨,或寂寞,或其他的一個人生活的獨特體驗。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主題,又能幫助學生把學習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生活,真正地把課堂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一堂課的教學不是老師個人照本宣科地完成所謂指定的教學任務,也不是學生被動地認真記錄所達到的學習能力。課堂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隨時生成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知識、知識與知識、學生與生活不斷碰撞、不斷閃現的過程。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要適應學生的生活。開始上課時,老師可以用故事、圖畫、謎語等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導入課題,初讀階段,老師可以用各種讀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細讀階段,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運用讓學生表演、或者畫畫等方法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課程結束時,老師可以詢問學生是否對課程內容還有疑問,也可以讓學生交流閱讀感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平等和互動是貫穿全程的一條主線,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對于處于青春期階段的中學生是至關重要的。學習氛圍良好,生生關系、師生關系等人際關系融洽,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語文課堂知識轉化為鮮活生動而又熟悉的現實生活。對于讓學生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引導學生轉變思維方式,傾注濃濃的人文關懷,體驗生活化的教學過程。
注重朗讀,將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原有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和對語言的積累,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一次又一次深情地朗讀,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心靈的激蕩,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學生的閱讀潛能,提高了閱讀能力。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充滿情感的反復朗讀才是學習這篇文章的關鍵,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美文美讀的意義大概就是在這里吧,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春的魅力,體會春的意義。縱觀這樣的教學活動,其精妙之處在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過程,而且綜合性很強;學生所學層次分明、立體豐滿,既有生活信息資源的獲取,又有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還有價值取向的逐漸提升和確立,更有語文素養的逐步形成和發展,進而提升。這樣的課堂教學,無不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并豐富學生的生命。
課堂教學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就是作業的布置,它不但是一個課外鞏固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延伸生活經驗的過程。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語文思維訓練不應該是封閉的、僵化的,而應當是開放的、動態的。所以,作業的布置也應該是靈活而貼切生活實際的。比如,在學習了何其芳的《秋天》之后,可以布置一個作業,讓學生到田間或者山上去寫關于秋天的事物。這樣他們就會有自己對秋天的獨特體會,而不是光靠書本的知識去感知秋天。自己的體驗會更加有意義,更能有效地理解文章,這也就達到了課堂教學的目的了。
再如,在教學《威尼斯商人》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課外的時間再次揣摩人物特點,自己進行道具制作、角色選擇、彩排等工作。在活動課上分角色扮演劇中人物,將課文中最精彩的內容通過學生自己的表演再現,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就有利于理解劇中所塑造的人物,更深刻地體會人物語言和矛盾沖突。同時,也讓參加表演的同學有了一次展示自己創造性、表演性才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總之,每一堂語文教學課都是以生活為載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才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關注大事、小事、天下事,讓學生對人生、對生活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是語文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可以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運用語文、學習語文,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有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美]克伯屈.教學方法原理:教育漫談[M].王建新,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