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黎
(湖北大學附屬中學)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是第一個提出制度的“路徑依賴”理論的學者。道格拉斯·諾思由于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正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和沖力,產生飛輪效應,企業發展因而進入良性循環;不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負反饋的作用,就如厄運循環,企業可能會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簡言之,路徑理論就是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并且由于對這種選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并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那么路徑依賴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
1.在選擇時要慎重。因為我們的選擇對我們的未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2.選擇了錯誤的路徑要果斷摒棄,開辟新的路徑,一時的“斷尾”是為了更好的生存。
3.依據舊的路徑比開辟新的路徑要省力,前提是舊的路徑是好路徑。“另辟蹊徑”也一定是在舊的路徑走不通的基礎上進行的。
中文作文母語就是學習語言的舊途徑,外語的學習其實也可以充分利用好這種舊的途徑,為外語教學者所用。翻譯法在外語教學中經久不衰也印證了這一個事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會盡可能用英語進行教學,力圖讓學生“浸泡”在英語的環境中,這和提倡的“浸入式”教學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認真分析一下“浸入式”英語教學,我們就會發現這兩者是有區別的。
1.在時間投入上差別巨大。“浸入式”(Immersion)教學是一種以外語為各學科教學語言(除母語學科)的教學方法。它使學生“浸入”在外語環境中學習各種學科知識,從而使單一的外語學科教學與使用外語進行的各種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大大增加了學習、運用英語的時間及范圍。然而,雙語教學在中國傳統教學模式中是很少的一部分,對師資要求極高。現在英語教學中運用英語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每天一個小時的全英文教學不易達到“浸入式”的效果,如果額外布置英文歌曲和電影增加英語閱讀,確實會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延長學生接觸英文的時間,但是勢必與其他學科在時間分配上產生沖突。
2.“浸入式”英語教學在幼兒語言敏感期的效果更加明顯。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兒童在6歲(或7歲)以前,每天都能在語言環境中自然習得某些交流技能,而不需要接受系統的指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語言的敏感性會逐步減弱。神經生理學家認為:人的大腦可以塑造,人在青春期易于掌握語言技能。過了青春期,多數人的心理機能和認知圖式基本定型,對掌握語言技能不再那樣敏感和有效。1997年,在我國西安開始了中國—加拿大教育合作項目“英語浸入式教學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幼兒園)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兒園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浸入式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浸入式教學能將英語教學活動滲透到幼兒的生活、學習、運動和游戲活動中,這對4~6歲處于語言敏感期的幼兒尤為適合。但是正規的英語教學大部分是在初中進行的,部分發達地區會在小學開設少量的英語課。也就是說大部分正規學習英語的中學生已經過了語言最敏感期。
3.“浸入式”教學對幼兒和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影響有差別。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對學習第二語言態度積極。相較于兒童,青少年有較強的自尊心,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贊賞時,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反之,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浸入式”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習者用英語表達,口語練習很多,隨著年齡增長,伴隨著某種經歷而產生的想法(如:害怕說錯而羞于開口等)會對學習第二語言造成消極影響。
4.教師在教學中發現越是年齡偏低的兒童在學習并運用第二語言的時候會更加積極主動。
綜上所述,全英文的英語學科教學和“浸入式”英語教學是有本質區別的,教師的出發點是為了給學生創造全英文的學習環境,但是也要考慮這種教學方式是否為絕大部分學生接受,更要結合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考慮這種教學方式下的教學效果和對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心理影響。在明白全英文的學科英語教學和“浸入式”的區別后,筆者將在下面結合路徑依賴理論談中文在英語學科教學中的存在價值。
中文作為母語可以理解為我們在學習第二種語言的舊路徑,這種舊的路徑優點就是更容易被接受、理解。
Krashen的輸入理論認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語言輸入必須是可理解性、有趣的。如果學習者不理解所學信息,就不會習得語言。從這種理論出發,我們發現,有效的語言輸入一定是建立在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基礎之上,那么以中文為母語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是否可以在某些程度上依賴母語這條路徑更好地活學活用英語?筆者認為是可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通過母語和英語表達方式的比較可以總結出英語的語言規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會經常讓學生翻譯一些句子和文段,翻譯后,再讓學生查看原汁原味的英語表達,通過比較會發現在詞匯的選擇,句式的運用,習慣的表達方面的差距。這種通過自身去實踐并且比較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及時發現表達上的不“地道”,激發學習的興趣,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2.母語為英語學習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要求學生翻譯一些地道的中文詩篇,甚至在遣詞造句過程中也會不自覺地引用身邊的人和事件,這些表述在教師頭腦中最初也是以母語的形式呈現的,然后教師翻譯給學生,通常貼近生活的實用性較強的語言對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效果更加明顯,只有不斷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并提出用英語去描述的要求,他們的描述素材庫將會很大,然后才能使用英語詞典、上網查閱的多種形式去探索如何描述。
3.母語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記得在翻譯一些英文文段時,同樣的一句英語,因為翻譯者的文化程度不一樣所呈現的翻譯水平也有差別。當教師不斷從字面翻譯到內涵翻譯上升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也在不斷提升。
1.語法教學。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兩部分。詞法主要是指詞的構成、變化和分類規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語和句子等語法單位的構成和變化規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句式教學過程中,我會指導學生觀察句式表述中,中、英文的成分順序的區別,從而更容易讓學生掌握英語的句式構成規律。例如,在講解特殊疑問句時,英語的習慣是疑問詞在前,中文則是主語在前。英語中的狀語經常在最后,而中文習慣放在最前面;通過對比讓學生內化英語的句型結構。
2.課文背誦。課文背誦一直是英語學習落實情況的重要檢測方式,但是學生背誦課文一方面耗時長,另一方面記憶不牢靠,教師在檢查背誦時一方面由于時間的關系不能全面檢查,另一方面,即使學生背下來了,不能避免學生硬性記憶沒有理解,或者無法書寫所背誦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采用了講解完重點詞匯和句型后,以中文的形式呈現內容并要求學生在幾分鐘時間內結合中文理解記憶文段內容,并默寫。學生反映這樣的方式更加輕松并能有效地記憶所學內容。
3.翻譯練習。翻譯練習一直是英語教學中檢測學生對外語知識掌握的情況的一種有效方式,但是筆者在這里提到的翻譯練習不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教師在平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中英文之間轉換的能力,那么學生在課后回到中文環境中也有意識積極地運用這種轉換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探索精神得到激發,詞匯量的增加也是順理成章的。
母語使用得恰當,好處是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詞匯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但是使用不當就會抑制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使用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能夠用英語解釋清楚的并且學生理解沒有障礙的知識堅決使用英語。
2.使用母語是在尊重英語的語言文化背景前提下,將語言翻譯本土化是雙向的,將英文翻譯成中文,這對老師母語知識結構要求其實更高,有時候老師也要通過翻查資料做到仔細推敲,嚴謹治學。將英文翻譯成中文,通過翻譯介紹外國文化背景,可以開拓學生眼界,中西方文化類比還可以實現文化碰撞。
3.翻譯能力與學生的英語掌握程度有關系,同時也與學生的母語語言能力有很大的關系,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出現問題的環節,積極予以指導,更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總之,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為目的。
伴隨中國走向世界,語言的發展必將在文化的交融背景下繼續向前,更多的英語自然也會在我們生活中呈現,但是類似于新加坡的英語使用環境,與我們的國情并不相符,如果我們能在自己熟悉的路徑下,充分利用好中文的優勢,而不是一味地摒棄中文的環境,盲目地追求基本上不太現實的全英語環境,英語的教與學也會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1]闕方平.第五節 路徑依賴理論.中國票據市場制度變遷[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2]祝蓓里.青少年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