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嬌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英才中學)
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一直都是教師作為課堂的主講者,學生在下面邊聽邊記筆記,而現在的很多初中化學課堂亦復如是。教師的授課方式便是將書本和教材上的知識講授給學生,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尤其在課堂上學生沒有太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而很多教師也僅僅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總是在趕教學進度,而忽略了學生的想法。然而,化學中的探究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而并非是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解自己所設計的化學問題,那樣形式化的探究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可研究性,甚至是在浪費課堂時間。
在探究教學中,師生互動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見解,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尤其在探究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努力、研究和探討,才能完善一個問題的答案,并找到最佳的解決方式。但是,受到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探究教學之時,總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都是將教師的思想和見解收入囊中,而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很少,對于要探究的問題,總是教師自己提出來,而學生則很少有時間和機會提出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想法,導致探究課堂的積極性太低,探究效果也不佳。
初中化學是一門新的學科,所以學生對其充滿好奇,卻又倍感陌生。然而很多教師卻為了教學進度,在探究教學的過程中,總是直接提出問題,并將解決方法一并告訴學生,讓學生記下來,甚至背下來,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去思考這一問題,并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化學實驗。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學生并沒有養成自我探究的習慣,只是將教師的探究思路照辦照抄,如此,教師忽略了對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也沒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想象意識。
探究教學的最終目的便是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化學知識進行自我探究,自我創新。所以,化學教師要合理地安排探究教學的時間,根據教學內容,探究有意義、有價值的化學問題,并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走出課堂探究的局限性,也能在課外進行化學問題的探究和實踐。生活處處有化學,且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譬如,在教學空氣成分這一內容時,教師除了講解空氣的組成氣體外,還要指出哪些物質會對空氣造成污染,還有粉塵和氣體這些都來自哪里?人類呼吸需要氧氣,那么空氣中的氧會耗盡嗎?通過講解與社會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在課外進行探究,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學生的探究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要在日常的學習和實踐中總結經驗,首先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再根據教材中的探究案例進行模仿,按照教師所教授的探究方法和探究過程,自己進行實踐,從而慢慢掌握探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的整個過程,并解決所要探究的問題。在不斷的學習中,學會想象和創新,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在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探究的方法,以及探究過程中每一步的實施,學會從部分到整體的探究方法,并先從簡單的學起,再逐漸讓探究過程變得復雜。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在實踐中發現化學的魅力,從而愛上對化學的學習,為其以后的化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除此之外,探究教學要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利用書本以外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探究,這樣的話,學習化學的效率定會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視域下,初中化學教師要不斷革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變換自己的教學方式,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根據課程需要,實施探究教學,如若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要采取合理的對策進行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讓初中化學教學有一個新的突破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