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芝
(淄博市桓臺一中附屬學校,山東 淄博)
當下,新課改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更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各中學在學生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學生掌握文化知識,更要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所以,教師要注重有效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教學,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環境發生改變,各國之間交流更加廣泛,在這一環境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F代化社會中,要求人才不僅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更要具備創新、團結合作等綜合素質,對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實踐教學能夠將學生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面對社會,有效運用所學知識[1]。
中學生在思想意識、認知水平上有待完善,課堂教學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并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運用實踐教學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學生創設特定情境,有利于學生較好融入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使學生主動去學習。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缺少有效的互動,教師只是根據教材內容向學生講解相關知識點,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更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開展實踐教學,有效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實踐過程中,教師做到引導工作即可,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向教師提問。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下,各中學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正在積極進行實踐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但是,很多中學在開設課程中,并沒有意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后,沒有多余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另外,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不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教師自身專業素質有待提高。不善于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無法有效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中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的開展,要多方面支持,這樣才能保證實踐教學工作順利開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教學中。下文將從遵循原則、教學制度、教師專業素質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使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更好地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想要保證較好實現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效果,便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遵循主體原則、發展原則、開放原則以及針對性原則。主體性原則便是在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圍繞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提升實踐能力。發展性原則便是實踐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多方面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開放性原則是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針對性原則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2]。
加強完善實踐教學制度,各地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各中學實踐教學的開展,不斷完善相關教學制度,下發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文件,加強規范學校教學行為。另外,各中學也要加強重視,積極組織實踐教學研討會,交流教學經驗及方法,增加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從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開展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活動,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對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掌握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學生能力、道德、品質的培養。教師要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3]。
如,教師在教學《我們與法律同行》中,主要使學生清楚依法辦事的原因,如何依法辦事;使學生樹立法律信仰,清楚道德與法治的關系,如何推進法治中國,理解道德與法治的關系。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對具體案例進行簡單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以及思維判斷力。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針對當下時事熱點發表自己的看法,使學生能夠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教師要善于向學生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使其發散學生創新思維。并且,教師要掌握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綜上所述,中學在開展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中,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提高其綜合素質。上文首先闡述了中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開展的作用,然后對中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有關開展中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策略,從而提升其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