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蘇琴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郁達夫中學)
語文本身就是語言學科,也是工具性學科,對于人類發展來說,語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語文學科的學習成績對其他學科學習也會產生影響。另外就是人文性的特點,決定語文學科教學質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用課外閱讀的方式來對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進行強化培養,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并實現初中生全面發展,因此需要重視在教學中合理安排課外閱讀方面的內容。
語文素養這一詞匯是本世紀以來才出現的,當時剛剛進入新世紀,義務教育方面的理念以及標準進行了革新,而在語文課程方面,相關文件首次指出語文素養的重要性。素養實際上就是個人修養,其中包括道德、言行、能力等各方面,也可以說是綜合素養,而素養與能力、情感這些概念是存在差距的,素養對知識和情感等一個人的內在要素進行調整,讓學習者可以在深度思考后得出一定的成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初中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強化。尤其是核心素養,以初中生語文能力為核心,知識、能力、語言、學習、情感等方面相互交融形成的綜合內容。那么在教學中,其實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不弱于基礎知識的記憶,在新課改實行下,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對初中生核心素養進行強化,同時結合以往教學經驗,引導初中生將情感、知識以及能力進行內化,提升初中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其個性發展。
語文不僅是一門語言學科,更是一種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的載體,那么在初中教學中,要想對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進行強化,就要重視教學中的文化內容以及人文知識,這對實現語文教學中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發展目標是非常有利的。以往在語文教學中,依靠單一的方法并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初中生本身也承擔著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就要重視文學積累。之所以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就是因為如今初中語文教材中雖然收入了很多珍貴的文學經典作品,但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都在課外,那么課外閱讀就顯得非常重要,畢竟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從《詩經》到現代文學,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承離不開書本的形式,所以增加課外閱讀,就是增加初中生的文學積累,這不僅有關核心素養的強化,更是關系著文化傳承,所以初中語文課上組織初中生進行課外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想得到良好的培養,教師需要重視情感方面的引導,情感本身也是語文素養中非常關鍵的一方面,語文與其他初中基礎學科相比,更加注重感性,這是語文學科的特殊之處,也是語文的魅力所在,感人心者就是要先乎于情,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的傳授是基本任務,但是情感方面的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生與高中生和大學生不同,形象思維與感性思維占主導。但是要比小學生更加成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語文教師需要有效利用初中生本身豐富的情感。在天性上初中生也更加崇尚自由,在初中階段,初中生還會逐漸體現出一些叛逆,這些都意味著,若是不能在情感上進行良好的引導,初中生在學習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而在情感上得到豐富和積極的引導,對初中生學好語文是非常有好處的。而課外閱讀對于這方面的強化是非常有幫助的,文章本來就是創作者與讀者在情感上的交流,初中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會與書中的主人公以及創作者形成一種精神上的交流,也可以說是一種對話。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可以讓初中生感受到作品中特殊背景下主人公的堅強意志。課外文章或者書中記錄著又一種人生,這對初中生來說都是獨特的情感感受,可以體會到書中主人公以及創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讓自身的思想情感得到良好的豐富和升華,而核心素養中本身就包括情感方面的內在因素,所以這也是對核心素養的強化。
課外閱讀中選擇合適的讀物,實際上每一篇文學創作都是創作者用文字的形式,將自身的一些思想或者情感進行特殊的表達。這種思想以及情感是最關鍵的,語文學科中一直有著對初中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教學任務,其實主要依賴的就是作品包含的創作者思想情感的語言,只是平時只局限于課本上的作品,那么在課外閱讀中,這種審美教育隨著閱讀作品的豐富,顯然也會更加有效。初中生閱讀優秀的課外讀物時,可以產生對審美對象的深刻感知,在情緒反應方面會有所提升,同時對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以及內涵也會有所感知,這對初中生來說,都是強化審美能力的重要依據。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強化中,提出了對初中生思維進行強化,實際上要想提升核心素養,初中生也需要一定的思維,如果想要充分接收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創作者所表達的對世界的認知,都是需要一定思維能力的,這些思維能力是需要不斷提升的,那么初中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不斷進行鍛煉,思維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這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是有好處的,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非常有利的,這就是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語文學習中,最關鍵的資源其實就是學校資源以及教材資源,那么教師鼓勵初中生進行課外閱讀,其實就是在學習資源上進行延伸,畢竟教材資源若是僅依靠課本終究是非常有限的,而若是開發課外的閱讀資源,就得到了極大的擴張。那么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盡可能將這部分教學資源進行良好的開發,如指導學生讀《魯迅的故事》《周恩來的故事》《初中古詩詞選注》,讀《初中文言文選注》《初中語文周報》等。教師要先注意自身思路的擴展,轉變自身課程資源的開發觀念,了解初中生的實際情感以及校內已有的條件,這樣可以將教學的思路擴展開,從而提升資源利用率。這樣可以保證資源開發是充分并且合理的。在閱讀某課外讀物時,為了強化學生對作品的了解,可以選擇一些圖片或者視頻之類的資源,讓學生對創作者以及創作背景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同時對作品中的內容加強理解,這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提高閱讀質量的手段,也是對資源的整合,為初中生創造出良好的閱讀環境,有利于加強初中生對作品的感知。例如魯迅的文章是初中階段課外閱讀比較好的資源,而且與初中課內文章也有一定關聯性,《朝花夕拾》《彷徨》等是初中階段閱讀量比較高的課外讀物,學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組織學生閱讀《朝花夕拾》,加深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再如,八年級第二單元的說明文,引導初中生探索自然奧秘。學完后,初中生意猶未盡,此時應有目的地指導初中生定向閱讀《水的怪脾氣》等科學小品文。但是以初中生的心智來看,形象思維比較強,對文字深層理解能力弱,那么教師就可以找到有關作者魯迅以及相關資料,讓初中生對作品和創作者的了解更加深入,這樣閱讀的效果會更好,初中生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方面也能得到最強的鍛煉。
開展多樣的閱讀活動,可以讓初中生體會到語文的魅力,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邃,這樣可以逐漸形成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也能得到提升。首先是多為初中生提供一些書籍,教師還要爭取初中學校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這樣可以為初中生訂購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可以布置在初中生輕松接觸到的地方。例如征訂了《語文報》《作文評點報》《少年文摘報》《讀者》《學習方法報》等報紙雜志。其次就是閱讀時間需要延長,在國內初中生的課業壓力非常大,已經難以抽出時間進行閱讀,教師需要將課外閱讀安排在正常課堂教學中,這樣可以讓初中生獲得更多的閱讀時間。開展活動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例如作品解讀、讀后感等,都可以舉辦一些競賽,也可以組織朗讀比賽,這樣可以讓校內形成一種課外閱讀的風氣,提升初中生對閱讀的興趣,同時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能用到這些作品中的一些名句,對核心素養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養成教育是為了讓初中生形成閱讀習慣,那么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這樣才能獲取有效的方法,為了推動初中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可以幫助初中生對閱讀方法進行優化,起到授人以漁的效果。實際上閱讀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好方法都適用于所有初中生,教師需要了解初中生的特點。在閱讀方法上,可以有精讀、泛讀或者速讀等方式,可以在有限時間內增加閱讀量,畢竟初中生課外時間并不充足,那么教師可以根據初中生選擇的作品,指導初中生應該使用哪種方法進行閱讀,這樣可以提升閱讀的效率與質量,鍛煉初中生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的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學積累,進而提升核心素養。
教師為初中生推薦好的閱讀作品,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如魯迅的作品,對于多數師生來說閱讀起來很有難度,那么初中生就需要一定的知識量和閱歷才能有效閱讀,但是很多作家的作品與魯迅處于同一時代,對社會矛盾也有很鮮明的反應,例如茅盾的《林家鋪子》《春蠶》等作品,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比較適合初中生閱讀的,那么教師可以列出清單,讓初中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閱讀。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初中生,對課外讀物產生閱讀興趣,同時在閱讀形式上可以進行創新,如今是網絡時代,借助網絡工具對課外閱讀以及閱讀交流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如,可以在班級的微信群中對某一篇作品進行辯論,初中生若是寫了有關作品的讀后感,可以在朋友圈或者qq空間中分享,同學之間相互評論和欣賞,這樣的形式可以提升閱讀效果。
總之,初中生在語文學科上的核心素養決定著日后的發展,課外閱讀可以對核心素養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那么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情況,為初中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機會和空間,給初中生推薦好的閱讀作品,同時在方法上進行科學的指導,整合資源為初中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這些對初中生課外閱讀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教師需要了解每個初中生的特點,為每個初中生提供必要的幫助,提升閱讀效率和質量。
[1]張文莉.課內深耕,課外細作:淺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6):60-61.
[2]陶燕.激活課外好書的二次閱讀,彰顯中年級段的閱讀魅力:以《謝天謝地》整書閱讀課為例[J].語文知識,2017(12):78-79.
[3]朱桂芳.采得百花釀濃蜜,閱讀千文提素養:淺談農村學校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J].教育教學論壇,2017(14):260-261.
[4]刁德波.加強課外閱讀 提高語文素養:淺談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