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華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三汊鎮中學)
語文是文化載體,語文學科肩負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責任。語文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繼承,作為站在時代講臺上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使命。那該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呢?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目前,我國許多初中教師對傳統文化缺乏一個正確的態度,輕視傳統文化,平時教學只注重考點內容,純粹為了應付考試。很多教師本身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只是為了能夠找到一份較好的工作,所以他們難以給學生傳達出一種對學習的無限熱情。由于思想上的輕視,身體上肯定是不會有所行動,對教材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內容,只是表面的傳授,并沒有幫助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理解。例如學習七年級上冊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只是注重對實詞虛詞等基本內容進行講解,而沒有深入地向學生傳達杜甫那憂國憂民、擔憂民間疾苦的高尚情懷。
若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師必須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用自身的優秀文化素養去滋潤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吸收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教師該如何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呢?筆者結合自身經驗認為,首先教師必須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悠久的發展史,學習古典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經典文化著作,例如《詩經》。教師在教授每一篇包含傳統文化的文章時,必須先鉆研文章,領悟其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精髓,然后充滿熱情地投入課堂教學之中,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熟練而精彩的教學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熏陶、行為得到糾正,真正掌握傳統文化的內涵。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式非常單一,不僅降低了課堂效率,也導致學生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更別說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之中了。所以,教師必須創新課堂教學方式,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真正學習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
(1)創造課堂文化情境
摒棄傳統枯燥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根據所教授的課文內容以及學生需要,創設多種文化情境。文化情境包括環境和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環境包括在教室或者班級走廊張貼一些著名文人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創設課堂教學環境指的是在課堂教學時,根據課文內容播放相關影視資料;在朗誦詩文時播放配樂;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幫助學生在聯想情境、理解詩文內容的同時,陶冶情操。例如學習蘇軾所作的《水調歌頭》時,教師可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調歌頭》,讓學生在美妙空靈的歌聲中感受這首詞所描寫的場景,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湛與美妙。
(2)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教學任務不僅僅是教授文字語言內容,更應該深入地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并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精髓傳授給學生。不難發現,初中語文課本中包含許多含有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文,值得去探討與學習。
在學習古詩文時,教師可讓學生提前預習,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這種方式讓學生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事跡及相關作品,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也幫助他們理解了這首詩的感情基調,體會到這首詩所描寫的意境,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春望》之后,學生自己搜集學習,為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壯志未酬感到悲憤。當然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認識古代文人,還可以欣賞各種旖旎的風光。例如《與朱元思書》中所描寫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江,又如《三峽》中漁者唱著“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三峽。讓學生在掌握文言知識的同時,欣賞我國的大好河山。
(3)傳達優秀文化精神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運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抑揚頓挫的音調,以及合適的行為動作去傳達文章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精神。通讀初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許多塑造得非常豐滿的人物形象。例如楊絳筆下的老王,那底層人民的善良老實;朱自清筆下的父親,那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木蘭詩》中的花木蘭,那替父從軍的孝心。這些優秀精神品質值得學生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發現這些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挖掘他們身上的傳統美德。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之中任重而道遠。教師必須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以自身去滋潤學生,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發現、認識、傳承中華文化,將課本中所包含的傳統精神挖掘出來,讓學生理解吸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做一個身具中華傳統美德的中國好學生。
[1]葛海妹.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引入傳統文化教育[J].學周刊,2017(31).
[2]田存庫.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學周刊,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