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鵬 韋秀娟
(重慶市綦江南州中學校)
在歷史課程的眾多設置目的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教育學生以促進學生品格道德水平的提高。通過對于歷史這一門課程的深入學習,學生可以對于國家和世界的發展歷史、現在的發展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作進一步的了解和把握,同時可以進一步受到優良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熏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社會意識、愛國情感和為社會做貢獻的決心。同時對于學生個人綜合素養的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交流互助,因此應當注重在學生時期,尤其是高中這一各方面均能得到進一步發展成型的關鍵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因此,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德育,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通力合作精神。對歷史教材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其知識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包括了古今中外的發展歷程,因此其課堂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得到了進一步保證,從而學生可以獲得多種途徑的團隊協作方面的鍛煉。
通過在歷史課程中滲透德育,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理想信念,從而加大學生學習的動力,為其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是歷史學科的優勢所在,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及現代人物,有很多值得在教學中進行講解以供學生學習的對象,如司馬遷,雖然其人生遭遇令人唏噓但其堅強的精神和意志值得我們學習,他最終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寶貴的《史記》一書,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又如錢學森,奉獻一生只為為中華民族的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天之父。諸如此類人物事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廣泛應用以教導學生,讓學生樹立正確向上的理想信念,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
對于歷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發展,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研究:
對于歷史課程教學而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及近現代發生的重大事件,對其中的中華傳統美德遺存及值得學習的歷史人物、英雄事跡等進行講述,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受到熏陶。因此,可以在課程設置中進行改良,例如可以設置不同的教學單元,并設置和教學內容相關聯的主題和目標,使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如在講解四大發明的內容時,可以播放記錄視頻等形式再現當時的場景,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激發學生對中華文明發展史的興趣。同時注重挖掘事件的現代意義,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對象,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如在歷史課程講解中,講到針對霸權主義等內容時,可以通過提問學生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學會獨立思考。在此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到了引導的作用,一步步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出來。同時可以結合當今世界不穩定的局勢和危機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引發學生對當今世界國際關系的思考和關注,形成大局意識和世界觀念,進一步提升學生愛好和平的觀念意識。
針對歷史課程來說,其內容多數還是較為枯燥無趣而又嚴肅的,而高中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時期,對于歷史的興趣一般不是太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更好地滲透德育并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應當轉變傳統單調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如在授課的過程中充分使用多媒體教學,多采用視頻教學的方式引發學生的興趣,并可以設置課堂分組等形式,讓學生提高參與性。如對于世界大戰的講解,可以播放一些影片加以輔助,使學生印象更深刻。對于古代歷史的講解,通過影片再現的形式,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更易于學生接納。
正所謂讀史可以明智,因此歷史課程的設置離不開德育的滲透,二者相輔相成。高中教學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注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德育作用重大。通過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加強德育,可以充分利用學科優勢起到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
張道權.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施[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