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楊
(吉林省通化縣綜合高級中學,吉林 通化)
時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猶如生機勃勃的竹筍在各個學科課堂教學中茁壯成長。事實上,核心素養并不是新生事物。從教育角度來講,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在新時期的新發展。從教學角度來說,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在新時期的新發展。顯而易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理解,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都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不同學科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是千差萬別的。之所以在不同的學科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不同,是因為不同學科的學科特征不同。根據高中語文的學科特征,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即“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等。
當前,有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日新月異、碩果累累。下面筆者將在借鑒這些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淺顯論述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一些策略。
建構和運用語言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之一。語言的建構必須以大量的輸入為基礎。閱讀是輸入的主要途徑。通過大量富有成效的閱讀,學生就能夠逐漸積累豐富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而逐漸實現語言的建構。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深入挖掘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耐心細致地指導學生品讀文章中的好詞佳句。通過品讀好詞佳句,學生不僅能夠準確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涵,還能循序漸進地積累語言知識。
舉個例子,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荷塘月色》這一課的時候,筆者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對文中的好詞佳句進行了品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明白了本句運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是月色,喻體是名曲。月色與名曲二者的相似點是和諧,是聽覺與視覺的互換。
以大量富有成效的閱讀為基礎,學生就能夠循序漸進地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建構牢固的語言之基。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呢?顯而易見,以寫作為平臺,讓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好詞佳句寫作的過程,就是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過程。
對文章深層內涵的理解離不開字斟句酌式地推敲語言文字,而學生推敲語言文字的過程正是發展他們思維能力的一個過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基于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引領學生推敲文章中的語言文字為契機,潤物無聲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此來看,文章中的語言文字不僅是讓學生透徹理解文章內容的窗口,還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階梯。
再以教學《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為例,文中這樣寫道:“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在教師的巧妙點撥下,學生從“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這兩個詞語中感受到了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的樹。
在教師的步步引領下,學生深入挖掘自身思維潛力,推敲語言文字,在透徹理解文章深層內涵的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與提升。
吳冠中先生曾說:“文盲不多,美盲很多。”文盲,是指不能夠識文斷字的人。美盲,則是指缺乏審美能力的人。“美盲”的世界是缺乏生機與活力的。為掃除“美盲”,教師必須要想方設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之一。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究竟應該如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呢?竊以為,教師可以以指導學生鑒賞文章之美為著力點,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還以教學《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為例,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之美,還感受到了文章的意境之美。“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這句話中作者點面結合,不僅讓該學生領略到了楊柳的豐姿之美,還讓學生感受到了語言文字之美。
在教師的層層點撥下,學生充分領略到了文章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在美的熏陶下,學生的審美能力自然也會得到顯著提升。
另外,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豐富而又優秀的傳統文化,理解和傳承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之一。文言文、古詩詞是承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學生可以在學習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與古詩詞的過程中,理解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高中語文課堂,著眼學生核心素養,潤物無聲地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滲透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在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