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昕
(吉林省樺甸市第一中學,吉林 樺甸)
研究制定用于課題實踐的自評和互評表(根據新課標的英語作文要求和高考作文評分標準)。
在完成初稿后,要求學生根據以下自評標準,用3~5分鐘時間,認真閱讀自己的作文并做修改。
(1)書寫是否工整美觀?
(2)文章結構是否有條理(是否有分段)?
(3)內容是否涵蓋所有要點?
(4)是否使用了過渡語(脈絡詞匯)?
(5)句式是否單一(非謂語動詞、各種從句等)?(畫出)
(6)有無語言錯誤(語法、拼寫、標點符號)?(指出)
(7)是否有好句?(畫出)
(1)互評要求
自評之后進入互評階段。教師從學生的習作中,選取了幾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利用多媒體展示在大屏幕上,師生先共同評作文。教師演示如何標注好詞好句,畫出錯句等。指導學生按照之前總結的評價作文的標準從文章結構、內容要點、語言運用、書寫這幾方面,進行評價作文并打分。學生參照互評表進行評改,并在文章下方寫出評語及分數;同伴間可以進行交流討論。期間,教師巡視,進行答疑和指導。
(2)互評方式
互評方式采用鄰座互評(同桌或前后桌兩人互換文章)和小組合作互評。使用互評表,并賦分明確,更易操作。
由于學生英語水平有限,同伴互評提出的意見模棱兩可,甚至把正確的語言表達改成了錯誤的,被評價的學生感到并不能從中受益,也懷疑評價建議的準確性。大多數學生更相信來自教師的批改建議,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教師批改作文。還有一些學生對同伴的作品抱以恥笑或吹毛求疵的態度,傷害了一些學生的自尊心和寫作熱情。
對于不同文體和其他類型的作文,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本研究所設計的互評表進行調整和豐富,使互評表更完善。
通過發現學習培養探究性思維方法,要比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效果好,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更高。經過幾次同伴互評的培訓與訓練后,學生感知錯誤的能力與修改能力有所提高。學生不僅在互評作文環節,而且在卷面改錯題中,開始下意識地關注詞匯錯誤和語法錯誤。相對最初,大部分學生只是找到作文中的大小寫、標點、人稱和有無分段等這樣的淺顯問題有了長足進步。
研究初期,在連續幾次的互評實踐后,發現學生對于點評作文熱情上來了,但是有些同學在評價別人作文時過于苛刻或者說吹毛求疵,背離了我們互評的初衷。所以在互評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應只關注消極的層面,還要兼顧同伴英語習作中的閃光點。
根據研究需要,對過程寫作部分環節做出調整,以降低過程寫作課堂無效現象。課前,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作文類型設計好每一次互評的各個環節;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堂的不同情況,及時調整互評的過程是互評有效的保障。
(1)互評培訓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他人的幫助,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而獲得知識的。
(2)同級反饋的分組
在同級反饋環節,根據訪談,有些學生認為同桌之間有時礙于情面或怕對方不接受,互評并不到位。因此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改變了原來同桌或前后桌互評方式,選擇學生分組,即組排不記名輪換制。此操作步驟需不斷地磨合,各組人員的合理分配和適時調整,有學生不參與或積極性不高,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的關注,并及時提供幫助,保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有效性。
(3)及時反饋與期待
教師應及時對同學的評改建議進行反饋,利于反饋的有效性。課上點評學生給出的反饋建議,指出共性的優缺點;利用課余時間或自習課和學生單獨切磋作文的評改。對互評表整理得好的小組也要給予獎勵或表揚并有記錄留存,這樣學生能保持同伴互評的積極性。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知識的形成是循環反復的過程。因此,不要期望學生只通過一次作文反饋就完善自己的作文。過程寫作強調多次修改,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與思維能力在這反復的修改中得以提高。
通過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環節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實際研究,無論是在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還是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與科研能力方面都有收獲,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