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馮心韻
現代樂器學將木管樂器分為“唇鳴”和“簧鳴”兩類,除“長笛”與“短笛”外,其它木管樂器都屬于簧鳴樂器。從20世紀末到今天,我國對于西方唇鳴木管樂器的研究已經產生了一些成果,從張志華開始,到章濱的系列研究,以及湯志紅、關繼文、常晉霞、施曉詩、嚴萍、王冰、李子晉等一大批研究者的論文,凸顯出這一領域學術研究的飛速發展。然而,既有文章對于西方唇鳴木管樂器的起源、以及此后的流變進程涉及不多,雖然沈陽音樂學院樂器工藝系李子晉從西方繪畫中的樂器圖像入手,對唇鳴木管樂器發展歷程進行了頗有新意的梳理,但非常簡略,這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有待繼續探索的“空間”。在古希臘神話中就有關于西方唇鳴木管樂器起源的傳說(“潘管”和“阿夫洛斯管”),然而一直到巴洛克時期近代木管樂器產生之前,似乎唇鳴木管樂器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這就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現代管弦樂器家族中的唇鳴木管樂器是從文藝復興以后才“橫空出世”,這不符合事物“漸進”的普遍規律。那么,西方現代唇鳴木管樂器是何時產生、如何發展的?期間的演變進程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啟示呢?這些問題成為我們關注這一課題的起點。得益于南京藝術學院提供的條件,利用兩年的四個假期我們前往歐洲和東南亞收集資料。在對實地調查和相關文獻解讀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一些“粗淺”的看法,現就教于大家。
唇鳴木管樂器分為“橫吹”與“豎吹”兩種,中國有“橫吹笛子,豎吹簫”之說。在西方,“橫吹”與“豎吹”的“唇鳴”笛類樂器均稱為“笛”,“豎吹”笛類樂器稱為“豎笛”。
笛是人類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當代西方音樂考古學者在世界許多地方發現了笛類樂器的考古證據。如1995年7月,斯洛文尼亞考古學家伊萬·特克在斯洛文尼亞的西北地區發現了一支稱為“野寶貝笛”的骨雕,上有四個孔,研究人員估計笛子的年齡在4.3萬至6.7萬年之間,使其成為歷史最悠久的樂器。加拿大音樂學家鮑勃·芬克確定它可以演奏全音階的四個音符,是與尼安德特人文化相關的唯一樂器。然而,一些考古學家和民族音樂學家對這些早期的笛子遺物是否能成為樂器往往存在著爭議。德國音樂考古學家在斯瓦比亞阿爾卑斯山脈中發現了可追溯到3萬至3萬7千年前猛犸骨和天鵝骨的笛子。這些笛子被普遍接受為是最古老的樂器。目前達到共識的笛類樂器歷史追溯到中國的賈湖骨笛,大約產生在距今7800年~9000年前。由于它們可以吹奏出現代“七聲音階”的樂曲,因而被音樂考古專家認定為目前世界上產生最早、可吹奏的“唇鳴”木管樂器。
笛類樂器在世界各國都有悠久的歷史,比如在印度經典的梵文音樂和表演藝術文本《納亞經典》(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中,笛子被作為一種重要的樂器加以論述。笛子在許多印度教音樂和歌唱中常作為人聲和“維納”的補充被提及。印度次大陸上這種古老的笛類樂器就是班蘇里。在印度(北印度或印度古典音樂中)、以及尼泊爾等許多地方發現,班蘇里是最常見的橫吹笛類樂器之一。
班蘇里這個詞源于印地語“竹”+“音”(旋律)。在早期的中世紀文獻中,語音相似的同樣樂器是“瓦姆西”(梵語詞),它源自“瓦薩”的詞根,意為竹子。在中世紀文本中這些笛子的演奏者叫做“萬西卡”。由此可見,班蘇里是一種用竹子生產的笛子。

班蘇里傳統上由單個空心竹子制成,有六個或八個指孔,但現代設計有象牙,玻璃纖維和各種金屬。六孔樂器涵蓋兩個半音樂八度。班蘇里通常在30厘米(12英寸)和75厘米(30英寸)長度之間,以及人類拇指的厚度。一端封閉,距離封閉端幾厘米為其吹氣孔。更長的班蘇里具有更深的音色和更低的音等特征。傳統的古代班蘇里沒有鍵的設計,音樂家通過手指按住笛子上的各種音孔創建出他想要的音符。

班蘇里在印度教神克里希納的肖像畫中是常見的,它與克里希納和拉達的愛情故事密切相關。班蘇里被尊為克里希納君王的神圣樂器,經常與克里希納的“拉薩·里拉舞蹈”有關。這些傳說有時會(如壁畫中)成為使用的這種管樂器的替代名稱。在古代佛教、印度教和吉安娜寺廟繪畫和浮雕中描繪了這種“橫吹”笛類樂器。下面這幅圖來自印度,名為“克里希納演奏笛”。

然而,笛子在古代并不被稱為班蘇里,而是有其他名字。例如早期的中古印度文本將其稱為“瓦西”,在《梨俱吠陀》和印度教的其他《吠陀》文本中,班蘇里笛也被稱為“乃爾笛”和“圖納瓦”,南印度或卡納提古典音樂中也有類似的笛子稱為“韋努”。這種樂器在諸如“濕婆教”等其他傳統文獻中也是常見的。而在中世紀印度教印度教和佛教藝術以及爪哇和巴厘島的寺廟雕刻從十世紀10年代開始,將這種橫吹笛被稱為“汪思”或“班賽”。笛子也在各種《奧義書》和《瑜伽》文本中被提及,它的重要性和操作方式在梵文文本《納亞經典》中有討論。
然而,從15世紀開始,豎吹笛樂器成為歐洲普遍風格的代表。
“豎吹”笛類樂器也被稱為“終端笛”(或“邊緣吹的笛子”和“鑲吹框的笛子”),是一種無鍵木管樂器,通過上端“口”的邊緣將氣流引導到管中來進行演奏。今天,終端笛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國的民間音樂和藝術音樂中。在古埃及墳墓的壁畫中可以看到早期對這些笛子的描述,表明“豎吹”笛類樂器也是連續使用的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1931年,由考古學家H.莫里斯伯爵領導的考察隊,在今天美國亞利桑那州禱告巖谷挖掘了15個洞穴,其中最大的洞穴中有許多文物,其中包括幾個木笛,洞穴名也被稱為“破碎笛子洞”。這種被稱為“阿納薩齊笛”的樂器是由“黃楊接骨木”制成,有六個手指孔,并且是終端吹的笛子,與霍皮族(北美印第安人中的一個族群)只有五個指孔的“霍皮笛”相似。2007年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技術分析,樂器介于公元前620至公元670年之間,這些文物大約是在公元前599-769年的范圍內被放置在“破碎笛子洞”中的。近年來,這些史前的“阿納薩齊笛”已經被復制出來,并恢復到世界長笛的目錄中。雖然在演奏方面許多有很多困難,但依然復原出跨越一個半個八度的音域,以及豐富、溫暖的聲音。
有一種從文藝復興時期幸存的、被認為像中世紀類型的“豎笛”,在靠近指孔部位的上方有一個吹口,這是另一種被稱為帶“哨”的“豎吹”笛類樂器。這說明,國外豎吹笛類樂器中還有一種“哨笛”,哨笛與一般豎笛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不是將氣直接輸入“管道”發聲,而是通過一個稱為“哨”的狹窄“吹口”。這些樂器是各種各樣的,諸如六孔哨和豎笛,也稱為笛子和管。“哨笛”有悠久的歷史:一只由羊骨制成的鐵器時代的遺物現存于利茲市博物館。麥卡洛認為,歷史最悠久的“口哨”樂器可追溯到12世紀,但是,“在可以追溯到公元7-8世紀的早期愛爾蘭宮廷記錄中,發現愛爾蘭宮廷王者的描述也提到了游吟詩人的演奏家”。如“塔斯卡洛姆口哨”是一只14厘米的“哨笛”,六個手指孔,由黃銅或青銅制成,與陶樂器一起被發現,可追溯到14和15世紀,目前收藏蘇格蘭博物館。目前西方最常見帶“哨”、典型的“豎吹”笛類樂器是加泰羅尼亞豎笛。


目前在維也納、錫比烏(羅馬尼亞中部城市)和維羅納等地,發現了從古代幸存下來的豎笛樂器和殘片,現分散在這些地方的各種博物館中。被發現的第一只中世紀豎笛被稱為“德雷赫特豎笛”(出土于1940年),這只果木樂器的直徑約11毫米,圓柱形,有孔,長約300毫米,約270毫米的部分可以產生空氣振動,但吹口已損壞,無法演奏。樂器的兩端都有榫頭,表明了“套圈或頭蓋”的存在,但已經丟失。這些配件性質的不確定性阻礙了原始樂器狀態的重建。1987年,第二只結構不同的樂器——“哥廷根豎笛”在德國哥廷根一座中世紀房屋廁所的考古發掘中被發現。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246和1322年之間。它長約256毫米,在管頭有約13.6毫米的圓柱形孔,在第一和第二指孔之間變窄到13.2毫米,在第二和第三指孔之間為12.7至12.8毫米,并在第七孔收縮至11.5毫米。樂器底部的孔擴大到14.5毫米,有一個球根狀的腳。與眾不同的是,錐體下孔向外呈圓錐形,與巴洛克式豎笛中發現的底部相反。樂器的頂部損壞:只有風管的一側幸存下來,并且吹口已經丟失。漢斯·萊恩斯重建了一支樂器,有尖銳的滲透性聲音,豐富多彩的泛音,可以吹出兩個八度的音域。用拇指孔和前三個手指孔覆蓋,重建的樂器產生出一個約450赫茲的音高。
據阿爾達爾·鮑威爾說,笛子是一種在許多古代文化中發現的簡單樂器。根據傳說,笛子的三個出生地是埃及、希臘和印度。其中橫向長笛(側吹)只出現在古代印度,而所有的三個地方都發現了“哨笛”。這有可能是鮑威爾一家之言,現代印度的班蘇里從中世紀初就沒有太大變化。鮑威爾證明了在古代中國一種有點不同設計的笛子,然而,引用庫爾特·薩克斯的《樂器史》的觀點,認為笛子可能不是起源于中國,而是從更古老的中亞笛子設計演變而來。然而,印度和中國的笛子品種之間是否存在聯系呢?
在許多中世紀的畫作中描繪了具有圓柱形輪廓的豎笛,然而,他們的外表不容易對應于現在幸存下來的樂器,并且可能已經被風格化。來自馬其頓庫馬諾沃附近的圣喬治修道院教堂的《基督的嘲笑》(始于1315年的教堂繪畫)中,有一名男子在其中演奏圓柱形豎吹笛類樂器,這可能是目前西方最早關于豎笛形象的描述。后來,在現在存于巴塞羅那的加泰羅尼亞國家美術館的、佩德羅·塞拉和托爾托薩·S.克拉拉為教堂繪制的《維珍和兒童》(1390年)畫面中,一群天使在圣母瑪利亞周圍演奏樂器,其中一人在演奏圓柱形的豎笛。從中世紀開始,天使經常被描繪成演奏一個或多個豎笛,在上述《維珍和兒童》的畫面中,有三位天使在演奏豎笛,并且在幾個著名的畫作中這樣的畫面經常出現,這可能是三位一體的標志。到了15世紀,豎笛在繪畫中出現更為頻繁,而且這個名字也出現在英國文學作品中。最早的參考文獻是約翰·萊德蓋特的《格拉斯神廟》(1430年)。
在21世紀,中世紀時代的許多其他樂器和碎片已經開始顯現,包括在德國埃斯林根挖掘的一個14世紀的碎片“埃斯林根片段”;一個14世紀下半葉的樺木樂器“塔爾圖豎笛”在愛沙尼亞塔爾圖被發現;還有一只在波蘭埃爾布隆格發現的“埃爾布隆格豎笛”是15世紀的果樹樂器。此外,埃斯林根片段具有類似于哥廷根豎笛片段的轉彎。雖然有學者認為埃斯林根片段可能是一個更大的豎笛,但沒有大于300毫米的完整樂器幸存下來,這種看法尚待進一步考證。
以上這些“豎笛”共同構成了外國豎吹笛類樂器的早期形態。
從上面的圖中可以看出,這些豎吹笛類樂器大多為圓柱形,但在形制上與中國的簫以及亞洲的同類樂器略有不同:首先,國外的豎笛多上窄下寬,最下端是一個輕微張開的“口”,而中國的“簫”一般上下兩頭一樣粗細;其次,亞洲的同類樂器多為“竹”質材料制成,外國的豎笛以“竹”和“木”兩種材料制成;第三,有些“吹口”的部位會用“鑲嵌片”阻擋,被稱為“阻風門”;第四,國外的木制豎笛常常有“接口”。
總的看來,中外幸存下來的樂器共同特征包括:窄的圓柱孔(哥德根豎笛除外),允許右-左手共同演奏(塔爾圖除外),這是歐洲早期笛類樂器與世界各民族大多數的豎吹笛類樂器從形制上相似;然而,這些“豎吹”笛類樂器的“吹口”有兩種:一種是在表面上有扁平切口、截去的頭上有蓋、形成“凹槽平口”的笛(唇形凹槽笛);另一種是帶“哨”的“終吹笛”,在一端吹氣通過管排出產生聲音。世界各民族的豎笛均與身體垂直軸成一定角度演奏,大多數是“斜”笛樂器。
通過以上對中外早期笛類樂器發展歷史的梳理我們建立起這樣的認知:笛類樂器歷史悠久,雖然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從古代延續下來的笛類樂器,然而稱呼各異;如:橫吹“笛”包括長笛,印度古笛:班蘇里和韋努,中國笛子,西方橫笛,日本笛,韓國笛:大笒、中笒和小笒等;豎吹笛類樂器在中國稱為“簫”,在歐洲最早主要稱為“豎笛”,而在國外各民族中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日本稱“尺八”,韓國稱“丹索”和“通索”,“沃申”是東非笛;安第斯山脈人們演奏的“奎納”、“霍皮笛”均屬于終端笛;將以同樣方式吹奏的一排管綁定的樂器稱為“排簫”。最早的橫吹笛類樂器雖然產生于世界各地,但主要受到東方的影響。如盧塞恩大學音樂學院的長笛學者利亞納·艾利齊認為,班蘇里、韋努等樂器從印度傳入拜占庭帝國,到了公元10世紀,在中世紀的歐洲,它像印度一樣流行起來。中世紀早期的印度班蘇里笛是有影響力的,它的尺寸大小、風格樣式、固定裝置以及結尾的鑲嵌,在歐洲中世紀藝術作品中成為橫吹笛類樂器演奏風格的領導者。


這表明,歐洲學者也認為東方橫吹笛類樂器的影響巨大,后來的西方長笛、短笛等橫吹笛是在東方同類樂器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豎吹唇鳴木管樂器雖起源也很早,但在歐洲的發展較晚。據音樂歷史學家和民族音樂學家布魯諾·內特爾研究透露出來的信息,印度寺廟和考古遺址上的雕塑和繪畫顯示表明,古代留存的主要水平吹奏的橫笛微微向下傾斜。內特爾認為,這種來源于印度次大陸和西亞對北印度音樂的班蘇里的相關性演奏風格變化,可能是由于在伊斯蘭統治時代受到了一些影響。
雖然如此,但在后來的演變過程中形式非常多樣。如: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使用的“奈伊”,以及土耳其“卡瓦爾”都是豎吹唇鳴木管樂器。并且在此后,出現了“哨笛”。這些樂器在傳統音樂演奏中起著重要作用。后來,美國西南部的阿納薩齊笛已經有一種類似于“奈伊”的形制。
由此可見,雖然唇鳴木管樂器的發展路徑目前尚沒有什么定論,我們依然可以從世界民族音樂的視角切入去探索它們的發展脈絡。我們認為,在今天各音樂學科飛速發展的狀況下,僅僅固守考證(如考古學)的方法已不能適應當今唇鳴木管樂器研究發展的需求,打開思路,主動吸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是推動本學科前進的方向之一。
1. Blades, James, Percussion Instruments and Their History,Bold Strummer Ltd,1992.
2. Slove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1 April 1997), "Early Music", Science, 276 (5310), doi:10.1126/science.276.5310.203g.
3.Chase,Philip G.;Nowell,April(August–October 1998),"Taphonomy of a Suggested Middle Paleolithic Bone Flute from Slovenia",Current Anthropology,39(4),doi:10.1086/204771
4. Rowell, Lewis (2015). Music and Musical Thought in Early Ind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ISBN 978-0-226-73034-9.
5. TeNijenhuis,Emmie (1974).IndianMusic:History and Structure.BRILL Academic.ISBN 90-04-03978-3.
6.Ananda Lal(2004).The Oxford Companion to Indian Theat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19-564446-3.
7.Tarla Mehta(1995).Sanskrit Play Production in Ancient India.Motilal Banarsidass.ISBN 978-81-208-1057-0.
8.Ashok Damodar Ranade(2006).Music Contexts:A Concise Dictionary of Hindustani Music.Bibliophile South Asia.ISBN 978-81-85002-63-7.
9. vaMz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Koeln University,Germany
10. Emmie Te Nijenhuis (1992). Sa?gīta?iroma?i:A Medieval Handbook of Indian Music.BRILL Academic.ISBN 90-04-09498-9.
11.Bettina B?umer;Kapila Vatsyayan(1988).Kalatattvakosa:A Lexicon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the Indian Arts.Motilal Banarsidass.ISBN 978-81-208-1402-8.
12.Dorothea E.Hast;James R.Cowdery;Stanley Arnold Scott(1999).Exploring the World of Music: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from a World Music Perspective.Kendall Hunt.ISBN 978-0-7872-7154-1.
13.Patricia E.Karetzky(2000).Early Buddhist Narrative Art:Illustrations of the Life of the Buddha from Central Asia to China,Korea and Japa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SBN 978-1-4617-4027-8.
14.Alice Boner(1990).Principles of Composition in Hindu Sculpture:Cave Temple Period.Motilal Banarsidass.pp.157–163,186–187.ISBN 978-81-208-0705-1.
15.Pratapaditya Pal;Stephen P.Huyler;John E. Cort; et al. (2016). Puja and Piety: Hindu,Jain,and Buddhist Art from the Indian Subcontinent.UnivofCaliforniaPress.ISBN978-0-520-28847-8.
16.Sorrell,Neil;Narayan,Ram(1980).Indian Music in Performance: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7190-0756-9.
17.Lochtefeld,James G.(2002).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2 Volume Set.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ISBN 978-0-8239-2287-1.
18.Arthur Berriedale Keith(1995).Vedic Index of NamesandSubjects. Motilal Banarsidass. ISBN 978-81-208-1332-8.
19.Suneera Kasliwal(2004).Classical musical instruments.Rupa.ISBN 978-81-291-0425-0.
20.Lochtefeld,James G.(2002).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2 Volume Set.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ISBN 978-0-8239-2287-1.
21.Dalal,Roshen(2014).Hinduism:An Alphabetical Guide,p.28.Penguin Books.ISBN 978-81-8475-277-9
22.Jaap Kunst(2013).Hindu-Javanese Musical Instruments.Springer.ISBN 978-94-011-9185-2.
23.Morris,Elizabeth Ann(April 1959)."Basketmaker flutes from the Prayer Rock District,Arizona".American Antiquity.24(4).doi:10.2307/276601.
24.Coltrain,Joan Brenner;Janetski,Joel C.;Carlyle,Shawn W.(2007)."The Stable-and Radio-IsotopeChemistryofWesternBasketmakerBurials:Implications for Early Puebloan Diets and Origins".American Antiquity.72(2).doi:10.2307/40035815.
25.L.E.McCullough(1976)."HistoricalNotes on the Tinwhistle".The Complete Irish Tin Whistle Tutor.Oak Publications.ISBN 0-8256-0340-4.
26.Nigel Gatherer(30 January 2006)."History".The Scottish Whistle.
27.Ardal Powell(2002).The Flute.Yale University Press.pp.10–13.ISBN 978-0-300-09498-5.
28.Lasocki,David."Recorder".Grove Music Onl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trieved 2016-02-06.
29. Lydgate, John.Schick,J.,ed.Lydgate's Temple of Gla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recorder".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1.Lydgate,John.Bergen,Henry,ed.Lydgate's Fall of Princ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2.Hakelberg,Dietrich(Mar 1995)."Some Recent Archaeo-Organological Finds in Germany".The Galpin Society Journal.48.doi:10.2307/842799.
33."Flutes and recorders".www.bernolin.fr.Retrieved 2016-02-07.
34.Liane Ehlich(1984),Zur Ikonographie der Querfl?te im Mittelalter.Basler Jahrbuch für historische Musikpraxis,Volume 8(in German).
35.Nettl,Bruno;Ruth M.Stone;James Porter;Timothy Rice (1998), The Garland Encyclopediaof World Music:South Asia:the Indian subcontinent,Routledge,ISBN 978-0-8240-4946-1
36.Nicholas S.Lander,"A Memento:The Medieval Recorder"(Recorder Home Page,1996–2014).Last accessed 30 June 2014.
37. Bakkegard, B. M.; Morris, Elizabeth Ann(September 1961)."Seventh Century Flutes from Arizona".Ethnomusicology.5(3).doi:10.2307/92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