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

音樂是一門表演的藝術,音樂作品通過表演來實現作品的審美價值。而音樂表演,作為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象,僅僅停留在曲譜表面是不行的。只有通過演奏者的表演,對作品完成二度創作后,再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看到音樂的本質。一個好的表演者必須具備音樂美學的知識,不能只局限于曲譜本身,以一度創作為基礎,既保留作曲家本身的創作理念,又要加入自己的創作與理解,才能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的音樂修養,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表達音樂。
古箏,作為一件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樂器,可以展現中國音樂的傳統韻味及音樂表演美學思想。本文結合數首流傳較廣的近現代創作或傳統箏曲,從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技巧性與表現性的統一等方面入手,來闡釋音樂表演美學在近現代箏曲或傳統箏曲中的具體體現。
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是音樂表演美學的第一個原則。樂曲在演奏者二度創作前,僅僅只是作曲家寫在紙上的靜態化的音符。二度創作是音樂表演的本質,兼顧真實性與創造性是演奏者在完成一部作品時必須同時考慮到的。一方面忠實原作所要表達的音樂內容、情感等,另一方面演奏者還要結合演奏者主體對于音樂的理解及個性的表達。二者缺一不可。演奏者在進行二度創作的時候應該力求真實性與創造性兩者的協調和統一。忠于原譜的表達是演奏者在音樂表演中做到真實性表達的首要原則。作曲家會將自己最直接的思想表達直接記錄在譜面上,仔細研讀曲譜是演奏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的基礎。由于古箏這件樂器歷史悠久,曲譜的遺失、傳承過程中的傳授方式、記譜法不完整等原因導致的曲譜不完整,曲譜難以表達作曲家的意圖,使演奏者在理解并表達該部作品時產生疑惑。在這個情況下理解作曲者的美學觀點、創作意圖尤為重要。
以傳統箏曲《寒鴉戲水》為例,《寒鴉戲水》是潮州箏樂的一首著名的傳統獨奏曲,由潮州派的演奏家郭鷹先生于20世紀三十年代由潮州“弦詩樂”中移植而成。此曲旋律清雅婉約,節奏明快,輕巧活潑,再加上左手豐富的按滑技巧,生動的描繪了一群寒鴉戲于輕波細浪間的情景,風格雅致。此曲由頭板、拷板和三板組成,速度一曲三變。在民間流傳了多種加花變奏的不同版本,在民間,實際演奏時也會隨演奏者當時的情況,即興加花減字等變奏。演奏者在演奏《寒鴉戲水》時,首先要仔細研讀樂譜,了解此曲的調式、速度、節奏、力度以及結構框架,調式特點、潮州派的音樂風格、音樂所要表達的意境。忠于原譜才能保證真實性。在分析譜例、演奏時,結合樂曲本身,以及演奏者個人的情況,融入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創造出自己的音樂處理方法。將真實性與創造性統一并協調是音樂表演的基礎。
歷史性與時代性統一這一原則是音樂表演美學中的重要美學原則。從箏的歷史及發展而言,傳統箏曲、近現代箏曲與當代創作箏曲在各方面有著階段性的差別。其階段性的不同,導致演奏風格、音樂審美皆有變化。作為演奏者,要達到歷史性與真實性的統一和協調,必須多方面了解不同箏曲在演奏中的區別。演奏方式、音樂處理上的具體差別此處不做詳述。
每一部音樂作品都具有時代的特征。首先演奏者不可能完全脫離自己身處的時代。而作為一個演奏者身處于不同的時代,但需要從音樂的背景中去把握音樂的創作風格,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的音樂是非常復雜的。演奏者首先要尊重作品的歷史風格,用自己的立場,用當代的眼光去解讀、了解音樂作品,在演奏時,用現代的審美去完善豐富作品。以樂曲《戰臺風》為例。此曲是王昌元于1960年創作的箏曲,描繪了碼頭工人團結努力,一起抗擊臺風的生動畫面,贊美了我國勞動人民風狂何所懼,雨驟志更高,不畏強暴、勇敢斗爭的精神。《戰臺風》是一首極具時代特點的箏曲。快速、強烈的節奏音型,生動體現碼頭工人在碼頭辛勤勞動的場面。而后反復出現并不斷變奏的碼頭工人主題,節奏穩健,剛強有力、堅毅果斷。演奏者在演奏時,應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聯系,想象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在抗擊臺風,與自然作斗爭的頑強拼搏精神。在實際演奏時的觸弦速度,力度的把握以及肢體的表現力都是需要仔細研究的。這種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被今人演繹,要保留當年的歷史氣息,同時也要有現今的特點。由于演奏者的個人的美學觀念不同,在實際演奏方面側重于某一方面并非完全不可取,這樣增加了樂曲的多樣性及個性化,能夠豐富音樂。
在音樂表演中,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是相輔相成,彼此之間不可或缺的。技巧服務于音樂。雖然技巧不完全決定音樂表演的成功與否,但他作為音樂表達的一種途徑,一種手段是不容忽視的。只有當音樂的表現性與技巧性達到統一時,技巧性的價值才體現出來。無論是《琴論》中關于琴音的美學要求,還是那些早已經被傳頌千百年的描寫演奏音樂之美妙的的詩詞佳篇。這些音樂的成功表演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技巧與藝術表現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是不需贅述的。技巧性與表現力之間的統一是使音樂達到完美境界的條件。
箏,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其演奏技巧在不斷地變革發展。箏常用的彈奏技巧,托、抹、勾、打、劈、搖、撮、刮等,左手的按、滑、揉、顫、泛、點等。隨著近現代音樂的發展,還有很多的技巧的難度在不斷地增加,如多指搖、左手搖、單手泛音、快速指序還有很多拍擊技巧,如掌擊,扣擊、拍擊琴面等等。這些演奏技法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古箏的音樂表現力。
以王中山老師移植的《夜深沉》為例,《夜深沉》原為京劇牌子曲,是京劇過場音樂。其名取自唱詞的前三個字。此曲改編后不但保留了京劇音樂中長線條型的旋律特征,又具有箏本身的演奏特點。此曲在演奏時對于音色變化的要求很高?!兑股畛痢返穆宀糠?,為了突出京劇線性化的旋律特征,還有聲腔化的特點,對于左手的按滑技巧,按滑音的速度、按音的時間、按滑音的位置、右手的觸弦方式、觸弦速度、觸弦的位置還有左右手的配合、音樂的張弛有度、虛音實音的結合要求很多。
《夜深沉》的快板運用大量的密集型節奏性,快速指序。整個快板干凈利索,灑脫,一氣呵成,對速度的要求非常嚴苛??彀逍枰蓛羟逦㈩w粒飽滿、極具爆發力并且旋律線清楚,做到這些對右手的技巧要求極高。在《夜深沉》的快板中雖然左手的潤色性按弦較少,采用“點”來修飾,但由于速度的原因,對于左手按弦的速度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綜上所述,在音樂實踐中我們離不開對理論的學習。在箏樂作品的演奏中,我們應遵循音樂表演美學的原則。忠于樂譜,高于樂譜,盡可能的了解作曲家的意圖,同時還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在演奏一部作品時要忠實作品的時代特征與如今的審美觀點進行二度創作;重視技巧與內涵的統一,重視基本功的訓練,在音樂表演中學習音樂美學,領悟音樂美學對于自身音樂表演的提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