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承可,韋家襯,楊其悅,梁宇寧
(柳州五菱柳機動力有限公司,廣西柳州545005)
量產狀態的發動機匹配新車型時,因發動機艙及整車接口的不同,常需要對發動機的外圍管線、接口等重新布置設計,以適應整車匹配的要求。
本文中LJ469Q發動機匹配某型號微型卡車,該車的主駕駛位機艙蓋為封閉式設計的結構(如圖1),無法開啟。原發動機的機油加注口在主駕駛位的下方,直接匹配使用會給整車保養加注機油帶來不便。在不改變發動機艙結構的要求下,需要對發動機的機油加注口進行重新設計。
本文將從設計要求、間隙勘測、方案制定、分析及驗證等方面對該設計方案進行詳細描述。

圖1 某微卡發動機機艙
根據經驗,在發動機與整車的匹配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發動機在整車上的振動,避免磕碰,發動機邊界與整車邊界的最小設計間隙應不小于25 mm~30mm[1](本文中最小設計間隙要求為30 mm)。同時,新設計還應考慮產品的裝配工藝、成本控制、材料選用、耐久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的設計要求如表1所列。

表1 本文機油加注口的設計要求
本文中發動機可增加機油加注口的位置有:氣缸蓋罩和正時鏈盒兩處(如圖2),設計的開口需能保證加注機油時機油能夠順利流入機油盤[2]。

圖2 副駕駛機艙蓋方向視圖
在制定具體的設計方案前,本文根據發動機在機艙中布置的情況,利用三維軟件對數模相關位置進行勘察與測量(如圖3),以充分了解機艙的空間。相關的測量結果如表2所示,從機艙的間隙測量結果可以看出:(1)氣缸蓋罩和正時鏈盒的位置距離副駕駛位機艙蓋都較遠;(2)氣缸蓋罩頂部的間隙最小;(3)發電機頂部的空間充裕。

表2 機艙間隙測量結果

圖3 機艙間隙測量示意圖
考慮到正時鏈盒內部有較復雜的帶壓力的油道,開口避讓比較困難,且氣缸蓋罩在發動機的裝配順序較靠后,更便于今后的維修保養,故優先選擇在氣缸蓋罩上設計加油口。結合機艙的間隙測量結果,采用三維設計軟件建模,得到以下方案(如圖4):
(1)從氣缸蓋罩處設計一根鋼管延伸至副駕駛位機艙蓋的正下方;
(2)氣缸蓋罩與延伸鋼管采用法蘭聯接,中間加耐油密封墊密封,法蘭用兩顆M6螺栓緊固;
(3)機油加注口部件選用鋼質材料機加而成,并與鋼管焊接在一起;
(4)延伸鋼管焊接一支架,用于支撐;
(5)加油口蓋選用現有的“一字擰”產品.

圖4 設計方案圖示
各零部件擬選用的材料及相關屬性[3]見表3.

表3 材料及相關屬性
利用三維設計軟件對數模進行間隙測量,以校驗方案是否能符合設計間隙的要求。間隙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發動機本體零件之間的間隙;二是發動機與整車(機艙邊界)之間的間隙。
4.1.1發動機零件間的間隙
在發動機的零件設計中,一般要求零件間的間隙不小于5 mm,以避免零件之間的碰撞和摩擦。如因布置空間受限無法滿足,則應采取必要的固定措施或防摩擦措施。結合零件布置的情況,本文主要校核的間隙如圖5,測量結果匯總見表4.

圖5 發動機零件間隙測量示意圖

表4 發動機零件間隙測量結果
從以上測量結果看,法蘭—曲軸箱通氣膠管及支架—節氣門體出水膠管的間隙小于5 mm,其他的間隙滿足要求。為避免曲軸箱通氣膠管及節氣門體出水膠管在振動中摩擦破損,該設計方案需對膠管外部增加防摩擦護套處理[4](如圖6)。

圖6 膠管外部加裝防摩擦護套
4.1.2 發動機與機艙邊界的間隙
從之前的間隙勘測的情況看,機艙間隙最小的地方出現在氣缸蓋罩上方,故氣缸蓋罩新增法蘭開口的位置需要特別注意。另外,機油加注口通過長距離的管道延伸至副駕駛位機艙蓋,機油口蓋頂部到機艙蓋的間隙也是需要校核的重點。相關位置測量情況如圖7,測量結果匯總見表5.

圖7 發動機與整車的間隙測量示意圖

表5 機艙間隙測量結果
結果顯示,發動機與機艙邊界的間隙滿足不小于30 mm的設計要求。
利用ABAQUS軟件對本文的設計方案進行模態和強度分析,作為輔助手段,驗證其結構的合理性[5]。
導入數模建立有限元網格單元,本文所有模型均采用C3D4單元。本文的分析重點在加油延伸管總成及氣缸蓋罩新增法蘭口,為計算簡便,氣缸蓋罩只截取部分模型,法蘭螺栓、密封墊和加油口蓋忽略不計。分析模型的材料及屬性按表3導入。
4.2.1 零件模態分析
對模型進行10階的模態分析。發動機運行在最高轉速6 000 rpm時,相應激振頻率為200 Hz,本文設定安全系數為1.2,則極限頻率為240 Hz.
如圖8結果所示,1階頻率260.86 Hz大于240 Hz(1~10階振型均大于240 Hz)。說明該模型完全避開發動機的激振頻率,能避免產生共振。

圖810 階模態分析結果截圖
4.2.2 零件強度分析
對模型加載20 g重力加速度,在振動工況的作用下,延伸鋼管靠近法蘭處出現最大應力值為30.64 MPa(如圖9),小于延伸鋼管材料的屈服強度245 MPa.在氣缸蓋罩模型中,法蘭接口圓角處出現最大應力17.85 MPa,小于氣缸蓋罩材料的屈服強度170 MPa.
分析結果說明,零件的結構及選用的材料可靠,強度滿足要求。

圖9 強度分析結果云圖
零件按設計方案進行開發,樣件檢測合格后,裝配到發動機上,進行臺架400 h耐久試驗,同時驗證其裝配效果及加油效果,如圖10所示。

圖10 樣件在臺架上
試驗情況:樣件完成了400 h臺架耐久試驗,期間沒有出現斷裂、變形、漏油等情況。樣件裝配過程簡易,基本不影響原機零件的裝配順序,裝配完成后零件之間無干涉的情況;機油加注的過程流暢,無堵塞現象。
驗證結果表明,零件的功能和可靠性滿足設計要求。
經過分析與驗證,本文所述的機油加注口設計方案,結構簡易可靠,設計緊湊,充分滿足整車間隙和對加油功能的要求,很好地解決了某型號微型卡車加注機油不方便的問題。在此設計實例中,可以得到一些經驗:
(1)設計前,先對發動機艙的間隙進行勘測,有助于提高設計效率和方案的形成;
(2)CAE分析手段,可以給零件結構的設計和材料選擇方面提供很好的參考;
(3)在可靠性驗證方面,臺架耐久試驗仍然是驗證新零件最直接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