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尚超
(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第二中學,安徽 安慶)
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建立在興趣和原有知識水平基礎上的,要想構建高效高中地理課堂,高中地理教師就應該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地理學習興趣。此外,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舊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其主動參與到探究學習中來。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師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融入學生熟悉的內容,使其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拓展新的知識。例如,在教學《中國的氣象災害》時,筆者讓學生觀看有關臺風的紀錄片片段,通過真實場景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的自然災害。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在學習小組中討論生活中遇到的惡劣天氣以及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加深學生對氣象災害的認識。高中地理教師利用趣味性的課堂導入,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對構建高效高中地理課堂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教師要想構建高效地理教學課堂,就應該改革和創新教學方式。如果依然采用傳統陳舊、落后的教學模式,那么學生只會學到最基本、淺層次的知識,綜合能力難以提高。因此,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依據,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征,創設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地理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借助教具將教學內容化繁為簡,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一些,這樣學生才能夠喜歡學習、愛上地理,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巖石圈的物質循環》中“構成巖石圈的三大巖石”的內容時,如果單憑教師的口頭講解,學生無法直觀了解巖石的特性,不僅教師講解起來比較麻煩,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筆者在講這部分相關內容時,將巖石標本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學生可以摸摸標本,感受不同巖石的色澤,晶粒的大小、硬度及結構,學生通過直接接觸學習內容,能夠對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充分掌握巖石的性質特點。再如,教師也可以結合生活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將所學知識融入問題中,引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思考,在講“太陽高度角”時,筆者提問學生:“在種植大棚蔬菜時,兩個大棚之間的距離是多少才能保證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采光?”“雜貨鋪門前的遮陽傘向外延伸多少遮陽效果最好?”不僅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高中地理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親自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構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傳統“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置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嚴重挫傷了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緊跟新課改的步伐,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增強地理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適時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提高地理教學效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可以為學生營造探究性學習環境,學生之間可以共同探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流域的綜合開發》時,首先,筆者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讓每個學習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讓每個小組根據自身角色設定討論流域的綜合開發所帶來的影響及對策;其次,組織小組間進行交流,分享學習成果;最后,筆者進行點評并補充。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增加師生間的溝通,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
總之,高效課堂是新課改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為我國高中地理教學的良好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應掙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理念,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制定出一套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運用能夠挖掘學生潛能的教學形式,使高中地理教學活動順利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