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春艷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南湖中心初中,山東 日照)
“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這是“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曾經說過的話。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也曾說過:“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確,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我們更要打破以往的教學思路,改變過去只傳授知識而不重視德育的傳統思想,認真研究教材,通過靈活多變的形式,讓德育自然而然地滲透進來,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下面我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具體的做法。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好習慣能讓人終生受益。從學生第一次踏入微機室開始,我就反復告誡學生要遵守微機室的一系列規則,愛護電腦設備,讓學生明白機房里所有的機器需要大家共同維護,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講課過程中還讓學生嫻熟地掌握正確開、關機的步驟,讓學生慢慢意識到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每次上課都要求學生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并填好微機使用記錄情況。通過這樣的一系列措施,就能極大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感。此外,還反復強調要禁止隨意插拔鼠標、鍵盤,下課時凳子要排放整齊再有序地離開等習慣。
課堂的具體教學內容必須通過教材來體現。那么,在完成知識點講授的同時,怎樣才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進行直接或間接的道德教育呢?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要做一個“有心人”,吃透教材并能做到有效整合,在講授知識點與訓練技能之中,尋找德育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給學生布置相關實踐任務的時候,盡量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積極向上的主題,并要求學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創意。
例如:在講授幻燈片制作時,因為馬上要到“國慶節”了,從第一節課我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有趣的作業,讓其收集至少五個國家與國慶節有關的圖片、文字以及音像資料,制作一個以“我眼中的國慶節”為主題的演示文稿。這種授課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大膽創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學生自主查找、收集、整理資料,以及展示作品的過程中,對所選國家的歷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感悟。通過對幻燈片的制作,學生增長了見識,增強了熱愛祖國、奮發向上的意識,也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果。
現代社會,合作已經成為人們完成任務時最常見的方式,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則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讓學生以小組為學習的基本單位,進行生生合作、小組協作,從而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例如,我在整體講授完Word以后,為了檢驗學習效果,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綜合任務:利用Word制作一個反映“中國傳統節日”的電子報。電子報要圖文并茂,藝術地展現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就要求學生盡己所能地搜集素材,然后大家一起合作來完成這項任務。以五個學生為一個小組,課下完成素材的搜集,進行電子報的框架設計;上課時完成電子報的制作;做完后每組派一名代表放映本組的作品;最后由老師和學生共同評選出最佳作品。為了讓自己所在小組作品評為最佳,在制作過程中,各小組成員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好創意、好點子層出不窮。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的作品肯定是亮點多多、驚喜多多,是集集體智慧于一體的優秀作品。
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交往合作能力。這種學習方式給每人都提供了發表自己觀點與看法的機會,避免了孤立式學習現象。小組成員的搭配組合也要花些心思,最好是均衡搭配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優帶差,真正實現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的目標。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大家的工作、生活時時刻刻都離不開電腦網絡。所以計算機使用中的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首先,要求學生要有版權意識,自覺支持正版軟件,反對并拒絕使用盜版軟件。
其次,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認真組織學生學習“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并要求學生落實到具體的實際行動中,增強自主意識,不瀏覽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在課上多挖掘網絡的正面資源進行教學,一張張精美的圖片,一段段優雅的音樂,讓學生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感受真正的美、欣賞正確的美,從而自覺地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蝕。
“春風化絲雨,潤物細無聲。”總而言之,教育非一日之功。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時刻做一個“有心人”,每節課都要結合學生實際,在課堂中抓住合適的契機滲透德育,那么我們的德育效果一定會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