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四川省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人才之間的競爭。而優秀人才是靠優質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和未來;從國家發展的角度講,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在人才培養改革中釋放的巨大紅利將擎起更加美好的中國。我校設立“二四制”課程實驗班,就是呼應國家把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的起點下移到中小學基礎教育的計劃,始終堅持以資優生教育的理念培養具有高端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拔尖學生。
據調查,52%的嘉祥學生的未來職業意向是企業家、32%是科技工作者、28%是外交家、21%是醫生。這充分顯示出嘉祥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奮斗目標、清晰的職業追求和強烈的成功欲望。在嘉祥教育發展近20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已發現現有的課程設置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部分優秀的嘉祥學生的需求。現狀督促著嘉祥人不斷的反思和積極的實踐,跟上學生成長的腳步。
根據一項嘉祥家長問卷調查,從學歷看,80%的家長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13%的家長擁有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從職業看,專業技術人員、政府官員、企業董事或經理和從事醫生、金融及保險等收入較高的職業工作者占87.46%。作為社會成功人士的嘉祥家長集體,更加渴求子女成為社會精英,渴望我校提供有選擇、多層次、差異化的優質教育服務,期望嘉祥培養出的孩子不僅學業成績優秀,而且身心健康、勇敢堅毅,具有國際視野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多種能力。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嘉祥教育之幸!得天下英才而教好,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須。嘉祥集團董事長向克堅先生認為,把這些優秀的嘉祥學生當成普通勞動者培養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如果對他們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他們就可能成為未來的社會拔尖創新人才,既能為他們開創幸福美滿的人生,還可以因為他們的聰明才智而造福更多的人,并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
2010年制定的《嘉祥教育十年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嘉祥教育的發展目標是開創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教育模式,“實施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是時代對嘉祥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我校先后進行了省級課題《民辦名校學生特點及其教育策略研究》、成都市級科研課題《嘉祥學生人生導師制》的研究,2013年先后啟動了選修課程改革和《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研究。三大課題研究,180余門選修課程的開設,都為探索二四制課程改革實驗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和實踐基礎。2017年1月學校成立了二四課程改革推進辦公室,再次強化二四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學校在2017年的三年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銳意改革創新,學校將切實推進‘二四分段課程改革試點項目’,優化小初高課程銜接機制,探索促進內涵發展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嘉祥教育初心不改,改革不息。
(1)對學生實行六年一貫制培養,學生不再具有升學的壓力,且由相對穩定的教師團隊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2)初中學段:預計用2~2.5年,完成初中大部分課程內容、基本達到初中畢業要求。
(3)高一到高四上期學段:預計用3.5年,完成國家法定課程,同時實施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課程(包括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創新實行大、小學段交叉制度:每學期實行“大學段10周+小學段1周+大學段9周”的模式。大學段由學校統一安排國家法定課程、選修課程、拓展課程的學習,小學段則根據學生情況,自主選擇研究性學習、各類社會實踐(如參觀大學實驗室、博物館、進工廠實習等)、國際游學實踐、學科自習等。
(4)高四下期學段:集中復習、沖刺高考,爭取更加優異的高考成績。
(1)整合國家課程。我校站在“六年一貫制”的高度,對初中國家課程內容進行了適當的整合和教材編寫。學生完成初中全部或大部分課程(化學除外),達到初中畢業要求的,根據相關政策就可以直升本校高中就讀。剩余部分國家課程的內容可以放在高中階段繼續學習。
(2)開發選修及拓展課程。積極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及拓展課程,彰顯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創新性、民主性和前瞻性。例如在各個年級,分別開始開設數學超前課程、物理選修課程,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超前學習的機會。
我校理科教學優勢明顯,所以“二四課程班”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實行分層走班教學,滿足優秀學生因學科差異而產生的不同需求。
(1)多一把尺子考評學生,采取論文、課題研究、考察報告、作品展示、活動展示等多種形式,破除了單一的考試評價,對學生進行了立體化的評價。
(2)注重家長評價、同學評價、老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在近四年的實踐中,我校較好地完成了“二四分段”課程的開設、檢測、評價。正因為過分強調了“二四課改”的理念,所以造成了在實施過程中弱化了“六年一貫”教育設計的連貫性和有效性。鑒于教師們認為,二四學制就是學生兩年學完初中內容,四年學完高中內容的誤區。
首先,并不是所有學科都是兩年完成初中內容,四年完成高中內容的。目前看來,由于二四課程班選拔的是理科優生,故數學和物理完全可以實現提前完成。其他學科尤其是人文類學科則需要不斷地下放,給予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接受文化的浸潤和熏陶。
其次,二四課改是首先強調六年一貫制,再強調二四分段的。在實施的過程中,課程中心也反復強調六年一貫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強化六年一貫的高度著眼點,我們在初中內容結束時就調整為優秀的高中教師去任教。甚至直接派高中教師到初一去任教,帶六年的大循環,這樣就能更好地實現六年一貫的理念。
最后,二四分段是個大概分段,既然是六年一貫,那么我們的課程針對的就是六年一貫的教育,當我們的高中老師也進行初中教學時就能夠更好地把握知識的整合,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初高中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
沒有動態流動機制的固化班級,難以有鮮活的狀態,但是過于頻繁的流動又會削弱“二四班”的穩定,故如何確定進出入機制是學校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事實上學校“二四制”和“三三制”是并存的,進入二四制試點的兩個班學生不到100人,僅占年級人數的七分之一。若學生學習確有困難,尊重學生的選擇,可退回到三三制班級繼續學習。若中途有三三制班學生想加入,在有學位的情況下也可以讓符合條件的學生進入。
在初高銜接處的動態管理顯得特別有必要,合理的動態管理機制能對學生的發展和班級氛圍的營造有著關鍵的作用。流出的比例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要達到增強學生競爭氛圍又不引起學生及家長的過分擔憂;重要流動的時間節點可以放在高一上期的半期(或者初中數學課程即將結束的時間點),這樣能給平行班的尖優生一個選擇優秀班級的機會,同時能讓學生較早地安心進入部分高中階段的學習,不受初升高的打擾。
引入導師制,讓導師與學生一一結對,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一路走來,課程重構是最為艱辛的工作,它需要集中全校各方面的最優資源進行合理的搭配才能科學地推進。
從總的方面來講,課程改革具有極強的政策性、專業性,什么時候開設什么課程、怎樣開設,必須要符合國家法律、政策,符合校情、學情,符合學生成長規律。
從課程推進具體步驟方面來看,“二四課改”是逐步推進的,師資調整、學習內容皆因學科而異,高中學科如何介入初中學段教學,也還需要繼續探索。是否每個學科都需要教材重構,按照我們的經驗來看,數學、化學、物理三個學科調整要多一些,而其他學科更多的是豐富內容。
從課程開發的過程來看,課程重構的過程就是對教師的培訓過程,需要給課程重構的老師更多外出學習的機會,請專家進學校和送老師外出學習同樣重要。只有培養出一支適應拔尖創新人才早期教育的高素質管理團隊和教師隊伍,提升與優生發展匹配的教師專業素養,就一定可以打開“二四課程改革”的新局面。
因而,當我們真正實施課程重構時候就會發現,課程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學校大事。首先要求管理團隊就要見識開闊、目標明確;其次教師隊伍需要重視科研,重視教法的改變;再次整個評價體系應該隨之變化,還會涉及學生各方面的管理規定。
課程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出現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優化解決方案的過程。我們應該以項目制的形式去研究一個個現象,探索一個個問題,然后解決一類類問題,形成一個個方案,反過來優化頂層設計。這樣就會逐步形成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適合我校學生的校本課程體系,也會真正實現嘉祥教育“育國際英才”的學生培養目標。
[1]武慶鵬,馬俊麗.芻議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結構性變化[J].山西青年,2016(1).
[2]張宏.美好生活需要依法治國[J].大學生,2017(11).
[3]姚曉云.關于國家競爭力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相關性分析與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17(3).
[4]胡鵬.建構主義視閾下人生導師制評價機制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1).
[5]張文.新課程推進中學生評價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
[6]艾娜.教材重構初探[J].學校教育研究,2017(21).
[7]黃裕義.數學課程改革的思考[J].學苑教育,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