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鳳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江蘇 南京)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小組合作學習打破了傳統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性,對于推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和理論意義。有效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的構建,能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讓學生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知活動突顯出來,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當今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它是在教師主導下群體研討、協作交流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學習環境,擴大參與面,提高學生自主探索能力,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促進學生良好非智力品質的發展,對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早在2014年年初,南京中考改革過渡方案就正式出爐:取消地理學科小中考,考試成績不再計入中考總分,不僅如此,考試形式也由傳統的筆試改為網絡在線答題、成績當堂呈現的方式;題型也由單雙項選擇題和正誤判斷兩大題型組成。本次中考改革方案將地理學科由中考學科改為考查學科,對學生的考查不再停留在知識點的細枝末節上,更多地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再在一些細枝末節的知識點上糾結,而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培養。
如果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做到有效高效,不僅能解放教師,還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提升學習幸福感,促進其積極心理的形成。因而,本人通過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希望能將小組合作學習這一過程理論化,得出更多有效經驗,總結教訓,使自己及同仁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為了解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與看法,優化教師教學設計,在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后對學生進行了該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對象范圍為本人所任教的本校八年級 2、6、8、13、14、15、18 班共 7 個教學班的學生。這些班級包含了普通班、實驗班和尖子班三類不同層次學生,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差異較大,因而,該問卷調查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共發放問卷280份,回收278份,其中男生159人,女生119人;實驗班學生79人,普通班學生159人,尖子班學生40人。無論是從問卷調查所涉及的學生層次還是從統計結果來看,本次問卷的結果都是比較真實客觀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在問到“你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是怎么樣的”時,只有4%的學生持“反對”意見,高達70%的學生持“支持”態度,另有26%的學生持“無所謂”態度,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還是認可的。當問到“你認為每次你經歷的小組合作都是有必要的嗎”時,更有高達78%的學生回答“很有必要”,只有9%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還有13%的學生表示自己“不清楚有沒有必要”。關于小組分組人數問題,有66%的學生認為現有的4人一組是“很合理”的,只有8%的學生認為“不合理”,另有26%的學生認為小組合作人數多少都“無所謂”。以上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是持肯定態度的,也樂意接受這種學習形式。
在問及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你是否能毫無保留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時,有高達62%的學生表示自己“經常都是”,有33%的學生表示自己“偶爾能”,只有不到5%的學生表示自己“從來不”,這表明大多數學生是樂于在小組學習中表達自己的觀點的。在問到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你們是否會討論與教學無關的話題”時,有57%的學生表示“偶爾會”,有27%的學生表示自己小組“從來不討論無關的話題”,只有16%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在小組“經常都會討論無關話題”。以上兩題都是學生的自我察覺、自我評價。在回答對同伴的評價與看法的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同伴是否能積極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時,有58%的學生很肯定地回答“經常都是”,還有35%的學生表示同伴“偶爾能”,只有7%的學生認為同伴“從來不積極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總體來看,大多數學生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在小組學習過程中的評價都是比較高的。
在學習效果的評價方面,有52%的學生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對自己的地理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有43%的學生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對自己的地理學習“有一點幫助,但不明顯”,只有不到5%的學生認為對自己“一點幫助也沒有”。在問及“小組合作中,同伴的觀點對你是否有啟發”時,有55%的學生認為“經常有”,有39%的學生認為“偶爾有”,只有6%的學生認為“從來沒有”。在對本學期地理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做綜合性評價時,有42%的學生認為是“很成功的”,有49%的學生認為“總體還可以”,也有9%的學生認為“不成功,覺得形式主義明顯”。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是滿意的。
從前面的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是認可的,無論是從參與的過程性評價來看,還是從學習效果來看,認為自己或多或少都從這種學習形式中獲益。同時,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無論是從男女生性別差異上來看,還是從普通班與實驗班學生層次方面來看,問卷的結果都相似,說明小組合作形式對絕大多數學生是適合的,是有效的。
小組合作學習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學生在學習方面有較強的自我覺察能力,有很好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否則,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就如同虛設,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還可能使學生養成其他的不良習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對學習過程有效掌控,要讓學生既能暢所欲言,又不至于在學習中討論無關話題。由于各學習小組差異較大,教師在問題設置及任務的布置與要求上要有不同,比如對于一些學習能力總體較強的小組,除了完成教師提出的一些普通的學習任務外,可以臨時加一些學習任務給他們,也可以允許他們從地理的視角討論時下的新聞熱點事件,以鼓勵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高效表現。通過巡視、增派學習任務、允許先完成小組討論其他話題、在學生的許可下參與需要幫助的小組等方式,教師就能很好地觀察與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
傳統教學理論大都只注重教學的認知功能,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對教學的情意功能則重視不足,忽視了學生非認知品質的發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就會有情感的需要,這說明情感需求也是人的一種基本需求。而成就感就是一種學生對于自己所做事情得到肯定后產生的一種滿足和愉悅的情感。心理學認為,如果學生處于愉悅的狀態下,他的思維會更活躍,學習興趣大增,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基于這種認識,合作學習把教學建立在滿足學習心理需要的基礎之上,使教學活動帶有濃厚的情意色彩。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對學習過程的監控以外,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評價和總結,在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狀態,提升學習幸福感,從而使學生更樂意接受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形式。只要學生從心里喜歡這種學習形式,積極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認真聆聽同伴見解,這種頭腦風暴式的學習方式除了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還能使學生與他人合作、學會傾聽等非智力因素得到進一步提升。如果學生的情商能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培養與提升,作為教師的我們,是不是會感慨“夫復何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