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忠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韓廟中學,山東 濟南)
新課程標準在我國實施以來,大部分地區(qū)已熟悉此理念,并應用于教研、教學中。但在較偏遠的農村地區(qū),受舊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的填鴨式教學和學生的被動學習,仍在不少師生的心中根深蒂固。在教研活動中有教師感慨道:新課程標準,真好,但實施起來,真難!兩個“真”字,道出了新課改中農村教師的無奈之情,也暴露出了部分農村新課改的困難程度。我本人就工作在教育戰(zhàn)線上,現(xiàn)就新課改的一點體會,談談如何盡快進行新課程改革。
行動在于意識,意識決定行動。首先教師應該多閱讀一些新課改的教育文選,增強自身教育改革的意識。其次,在新課改中,不應隨波逐流,模式統(tǒng)一。適合自己、符合新課改要求的、能開發(fā)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就是好的教育方法。有的教師無奈地說:我在課堂上也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等新方法,但效果很不理想,甚至一段時間后,學生的成績都下降了,不得不又使用了舊的教育方法,走了回頭路。是的,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適應了舊的教學模式,八九年的被動學習,已經習以為常,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改變教學方法,確實大部分學生覺得無所適從。這更說明了我們舊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更需要教師改變教育理念,變換教學方法,發(fā)展學生的新思維。新課改不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存在了,而是更明確了。
如我在講授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一節(jié)時,要求學生在用公式時,應這樣:x2+14x+49=x2+2x×7+72=(x+7)2,但大部分學生認為應這樣:x2+14x+49=(x+7)2,做起來簡單、方便。此時學生又出現(xiàn)了只重視結果而忽略思維過程的錯誤。我改變了以前的“必須這樣”做的授課方法,而是“屈從”了學生的想法,有意讓學生嘗到“甜頭”。接著我馬上出了一道題:把x2+4x+3因式分解,這時所有的學生都難住了,面露無奈之情。短時間后,學生說:此題不能分解因式。我問原因,學生說:既沒有公因式,又不符合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怎么能分解因式呢?我沒有馬上回答,讓學生坐下后,在黑板上寫下了本題的解法:x2+4x+3=x2+2×x×2+22-22+3=(x+2)2-1=[(x+2)+1][(x+2)-1]=(x+3)(x+1)然后讓學生互相交流,體驗此題的含義。此時學生再也沒有那種所謂的“羞澀”,個個積極參與,熱烈討論,幾分鐘后,“快嘴”站起來說:“我知道。”“知道什么了?”我問?!八鼪]有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給它拼完全平方公式?。∧氵@道題不是這樣做的嗎?”一位平常愛“捕風捉影”又愛找理由的學生站起來道:“噢,老師,我知道了,你常說,讓我們重過程、輕結果,我們卻只寫結果,你讓我們做這道題的目的我知道了?!薄昂茫以俪龅李}你們試試吧?”學生信心十足地說:“行”。我就借機讓他們翻開“學習與檢測”第48頁第二題填空題:x2+y2+4x-10y+29=0,則x2y+xy2=_________誰愿意到黑板上試一試?有兩名同學走上講臺,還真做對了。我趁熱打鐵告訴學生這種方法稱為配方法,又補充道:“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時,中間的步驟有用嗎?”學生互相看了看,笑了。
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教師較好地扮演了促進者、協(xié)作者、組織者的角色。教師要善于做點燃學生探究欲望和智慧火把的人。既要善于讓學生說教師想說的話,做教師希望做的事,也要準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和做法。例如,我在講述分式概念時,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共同交流。隨后出了一道題:請找出下列各式中的分式:2a2+b,(x+y)/3,(a+b)/2π,a+1/b2,a2+2b+c,2x2/x。當我問到 2x2/x 是整式還是分式時,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分式。但瞬間有基礎不錯的同學說是整式。我改變了以前肯定答案的方式,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不長時間,有一個學生說:“我知道,是分式?!鳖D時,教室里鴉雀無聲,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他?!澳銈兛矗@本書上說‘是否是分式,應看形式,不看化簡后的結果’?!闭f話時臉上帶著得意的神情。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知識是由教師經過精心設計傳授給學生的。教師是主動的,學生是被動的。在學生自主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知識是通過學生主動學習獲取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通過采取各種策略和方法,滿足學生的動機和需求,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師應盡可能考慮到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習內容、時間、地點、方式的需要。其次,教師還應協(xié)助學生確定他們的學習目標和方案,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并對自己的學習行為主動承擔責任。在學生自主的課堂上,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診斷者、個別引導者及特殊資源的供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