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謙
(廣東省深圳市筍崗中學,廣東 深圳)
生活之于語文教學猶如空氣和生命的關系,一定要鮮活!過往的語文教學,時常用“死教案”教“活學生”!不是死摳教材,就是脫離教材架空分析,用空洞的說教,企圖敲開學生興趣的大門,結果往往是南轅北轍。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越來越吃力,而且興趣索然。
其實,語文教學從古至今歷來都是和生活緊密相連的。關于生活和語文教學的關系,廣東省深圳市現行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所提及:這套教材的編寫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一方面關注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增強基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努力克服教材中心主義的傾向。可見,教材的編寫者很早就意識到了語文教材的編寫只有貼近生活才能得到學生的響應,從而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由此可見,只有在教學中引入生活之活水,才能重新煥發出語文教學的勃勃生機,才能重新喚醒學生鮮活個體的澎湃激情。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閱讀一些神秘的、新鮮的、短小的文章津津有味,但對于閱讀一些傳統的、老舊的、長篇的文章卻缺乏耐心。這時,我們在語文教學的引導上,切忌用老一套、程式化的方式進行導入,相反可以通過激發興趣的方式,使學生感到有趣,從而循序漸進地閱讀和理解文章。教師在傳道授業的初始階段,做一個興趣的指引者,帶領學生一起進入語文學習的樂園。譬如,在教授《蘇州園林》時,考慮到學生對于建筑的審美理解力不足,以及對于說明文學習興趣不濃的特點,為了貼近學生的主觀認知,我在導入時,首先提到了深圳赫赫有名的旅游景區“世界之窗”(深圳的學生基本上都去過),讓他們談談對哪個景點印象最深刻,然后我說:“這個景區展示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建筑風格,很感謝這幾位同學帶大家領略了一番異域的建筑風格,那么有沒有誰知道中國的建筑風格是怎樣的呢?”提問后,我再播放蘇州園林的圖片,這樣,通過提問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在比較中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蘇州園林的風格特點,為學生概括和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打下基礎。
其實,在教授課文時,適當地跳出教材,用打比方或相關聯喚醒學生的生活經歷或情感體驗,增強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讓他們有一次深刻的情感體驗。這種穿插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更多的是大眾共同經歷的。形式上可以是提問回答式、教師講授式、學生分析式、朗讀式、表演式、辯論式、書面式等等,形式多樣,但都是為了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對課文內在的理解,從而達到漸入佳境的作用。
有一次一位老師在講授課文中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時,用了一個穿插,十分形象:描寫就好比拍攝,比如,當你看到鏡頭中出現一個穿著時髦、風姿卓韻的女子迎面走來,你會驚艷她的美麗,這是正面描寫;但當你看到鏡頭中出現一個西裝筆挺的男士側著頭,眼睛直愣愣地看著旁邊,不小心撞上了前面的電線桿時,這就是側面描寫。多么惟妙惟肖的比方啊,學生在笑聲中不僅記住了兩個概念,而且在運用中也能得心應手了。在教授《最后一課》時,課文后面有一個情節“教堂的鐘聲敲了十二下,韓麥爾先生上的最后一課結束了,他站起來,臉色慘白,靠在墻壁,話也不說,只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我們的學生都是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對于戰爭年代的國破家亡,以及愛國情感體會不深。在講授這一情節時,為了讓學生能有一個情感體驗,我問大家:“同學們,最后一堂法語課結束了,如果你是韓麥爾先生,你現在是什么心情?”大家回答完后,我讓一個學生根據這一段文字,以及剛剛同學們的回答,做了一個肢體表演。那個學生表演得很用心,把韓麥爾先生失去國土,不能再教法語的無奈、痛苦、悲痛表現出來了。然后我讓同學們把這一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讀一遍。因為他們自己體會了,也表演了,他們對于課文的情感把握又加深了一層,所以他們朗誦得特別到位。
可見,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喚醒學生的生活情感體驗,變老師講、學生聽為教師導、學生想、學生動,收效很大。
語文教學源于生活,在課堂中提升,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用于生活的。所以課后延伸環節和生活的聯系就非常緊密了。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有工具性的特點,它是用于交流的文字。同時,它也有人文性的特點,它也是用來表達情感,傳承精神世界的載體。其實,無論哪種特點,它學以致用的作用是非常鮮明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文在生活中是可以激發出無限可能的。它可以是課后的一段拓展閱讀,也可以是時下最熱的時事評論,它也可以是表達內心的故事,也可以是排演的劇本或廣告……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融合是千絲萬縷的,在教學中,我們也要循著這個目標進行訓練,讓我們的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提升。這樣,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越緊密,形式越豐富,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就越濃厚。所以,在課后,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適當地采用形式多樣的途徑,諸如上互聯網查找資料,閱讀一些作家作品、讀書筆記、家庭周記的形式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